本文25/10/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凌晨2時,打開臉書,好不熱鬧,未眠的好友過百個。友人常說,
網絡世界太虛幻,在社交媒體互Like只是打個招呼,
真正的朋友哪會在網上聊天結識到?在網絡上的際遇,
心態不夠年輕者,實太難以想像,有朋友可以成功找到丈夫,
跑到外國生孩子定居。有的無懼交友網用戶資料被公開,
真的遇上不強求身體接觸,只想找個談天說地的伴兒。
有女孩子明言,為免把持不定,自定界線,怎也不出來和網友見面,
認識多久也好,只為每天有人噓寒問暖。
數年前在臉書看到一輯極之吸引的相片集,有些國度嘛,
想也沒想會去走走看,只有羨慕的份兒。除了按個讚,
發了個短訊給這位臉書朋友,起初談浪遊,交流多了,
鼓起勇氣約出來再詳談。本是點頭之交,在臉書互相知道對方存在,
這幾年一步步走來,神奇事情不斷發生,年齡差距大、無阻溝通,
雙方家人每周會見面。翻開電腦硬盤,搜到不少經典合照。原來,
大家早在十年八載前就碰過面。
有些人,曾經在身邊出現過,當時沒好好留意,年輕嘛,
要忙的事太多,把自己放得太大,連朋友、情人、
家人忽略了也不為意,甚至不在意。自踏入中年,
愈來愈多相識的長輩突然離去,開始明白,時間不等人是什麼回事,
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在公在私,也許佔上五六個小時。
網絡的意見領袖有分享不完的政經、品味生活等豐富資訊,
要知世界大事,看看外國傳媒不斷在臉書做直播也夠備課舉例子,
只是,要有真實的感覺,不時提醒自己,得收起手機,
多抬頭看看現實世界。
身邊的友人至親離世,除了在臉書寫上RIP,親身去殯儀館一趟,
也許會是對家人一種實質支持。最近,
小學班主任郭Sir的媽媽離世,和小學同學去了靈堂送別。
那晚見到郭家上下表現平靜,沒把悲傷寫在臉上。眾子女、
孫兒等人選擇將思念化作文字。坐在角落翻看那本思恩集,
其中多年前轉任牧師,現為教會管理層的郭Sir提到,
原定9月那天在妹妹宿舍和母親賞月慶中秋,
沒想到這晚是悼念母親的家庭眾會。「
牧師面對生離死別一點都不陌生,但目送至愛母親驟然離去,
我整個人好像淹沒在悲傷潰堤的洪流中……」
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良方,郭Sir在文中說着,
媽媽的生命見證可以安慰他們,放下暫時離別的痛苦。
若至親仍在人世,多少人會珍惜面對面的每分每秒?
友人與一走了之的媽媽分開三十多年, 最近卻在臉書看到疑似是她的相片,應放下、
還是該試着追尋她的下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