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華語紀錄片節幾部以雨傘運動為題材的香港作品,特別喜歡導演在會後與觀眾交流環節。問《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 距離雨傘運動至今有一段時間,有沒有被訪者深思後,要求不要播某些片段?他透露在2014年9月26日,當警察推進,他被推到學生防線前,就遇上幾位志同道合的被訪者。「當時我們都站在第一排,在那個環境下建立了互信。初時他們稱我做大導, 笑我會否真可完成這部紀錄片。幾位被訪者都沒有要求刪減什麼畫面,到放映時,他們都有親自來看,只帶笑投訴為何拍得他不夠好看。」
和許多雨傘運動時出動的紀錄片製作人一樣,不乏素材,重要是如何好好梳理。梓桓用了半年時間閉關剪片,最終這部128分鐘的作品,不單成為香港獨立電影節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參展作品,還入圍台北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首部紀錄長片有好成績,正在加拿大的梓桓接受了至少六家傳媒訪問,不管最後是否獲獎,對不支持佔中的爸爸已經有交代。「我只是在WhatsApp家人群組提到這事,媽媽非常高興,爸爸就沒有特別回覆,咦,原來剛剛他有和親友分享我入圍金馬獎的新聞。」
本身是退休公務員的梓桓爸爸,在兒子眼中,政見比較保守、不多於情感表達。平日生活,大抵兩代人少談政治,難得在《亂世備忘》,兩父子卻合作把不同時代的香港點滴,以光影呈現出來。「將爸爸當年拍攝我童年的家庭片段加入紀錄片中,有點個人化。當然,這片在創意發揮不算太多,亦有很多瑕疵,但國際的確關注雨傘運動,及兩年後、今天的香港是怎麼樣。」
雖然《亂世備忘》在多場放映會後,已順利收回成本,但這位年輕導演明言,獨立紀錄片拍攝工作,一般收入不穩,深明爸爸一直憂心。「為完成這部紀錄片,我都長時間沒有接其他工作。他不是為政治取態不同,而是一直擔心我如何維持生計。事實上沒有全職工作,拍攝獨立紀錄片是困難的。有時都希望得到多少少認同,包括獎項,我猜他也沒有想過這部片可以走得這麼遠,也算是對他一個交代。」
拍攝獨立紀錄片,沒多少人是為了賺錢,那朝向影展進發,也許是不少同路人的目標。梓桓補充說,紀錄片製作人得留意,不應只着緊影展成績。「獨立紀錄片不是以票房來定一部片的成功,亦不應以影展來定義影片成功與否。我覺得獨立紀錄片真的有存在價值,特別是在香港……」(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