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畢業後的幾個月

本文 16/5/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去年11月畢業禮,她懷中抱着兩個公仔,在媽媽旁邊,活脫脫是個無憂無慮的青春少艾。不到一個月,突然收到壞消息,一直健康美麗能幹的媽媽,證實患上末期癌症。小妮子原本想好自己的路,利用多一年時間,攻讀研究生課程。成功爭取過後,毫無心理準備,家中的巨人,某一天,可能會倒下來,而那天,竟然來得這麼快。

還未畢業,她和部分同學一樣,早已在傳媒做過兼職,有跑新聞經驗,要去找份媒體工作不算難。恰恰說服到家人,可暫時不投身社會,這個修讀全日制碩士課程的學生,算是家中時間最能彈性控制的一位。日間大部分時間騰出來陪媽媽,去看醫生、短途旅行、找專科聖手,遇見過的奇人異事,足以寫本暢銷小說。多來年,爸爸在外努力賺錢,小孩子負責乖乖讀書,在職媽媽主理大小事務,家中各人有自己的角色,母親所有付出,理所當然,沒有誇獎的必要。直至收到醫生的報告,強人要休息、接受治療,一直被視為在溫室長大的女兒,這陣子極速成長。

和家中的男子組面對家庭巨變,誰也再沒有特權繼續忙自己的事,原本獨立幹練的女強人,從來只忙着呵護家中大小,某天,開始和癌病搏鬥,全家都要上陣。「爸爸着我每天準備兩餐飯菜送到醫院給媽媽,認為這樣對她好一點,我就天天去買菜,燒菜弄飯現在我都在行,現在很能幹呀。」憶起過去幾個月守在至愛身旁的日子,小妮子時而感恩早前選擇了升學,方能日間邊上課邊照顧媽媽,難得兼顧到學業,又能把握一分一秒,不想母親獨自在病床上與消毒藥水味為伴。

剛過去的母親節,也許,不少繁忙人都會抽時間與媽媽見個面。由長輩去排隊等位,在酒樓花一個多小時共晉午餐,是不少友儕的最佳選擇。不一起吃個晚飯?噢,時間太長了,還有大量公務要處理,可別忘了,小孩沒耐性,在飯局一坐得久就失控,簡簡單單吃點東西不就行了嗎?又不是跟好友談心,安排是不同的。再說,一生中和誰鬥嘴得最多?不會是哪位同事、友人吧。愈關心她,愈着緊她,就對她愈有要求,人愈大,自己耐性就愈低,不想為小事發她脾氣,短時間相聚或許會更有效果?

上文提到極速成長的畢業生,抓緊幾個月時間,好好陪着媽媽過了最後的時光。天天相聚,從不覺時間太長,也不覺沒話可說。今個母親節,美麗媽媽不再在她身邊。不久前穿起畢業袍和媽媽的合照,繼續成為她臉書的Profile Picture。清楚記得,畢業禮那天,和她媽媽談了幾句,才幾個月時光,沒人會知,健康媽媽,會隨時遇上什麼狀況……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出租豪宅「特色套房」

本文 9/5/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香港普羅大眾居住環境實況如何,近年台灣、美國等境外媒體以專題形式拍過不少。電視台要拍出擠迫的效果,選深水埗、觀塘、大角咀等等的劏房,就能呈現惡劣狀況?有些地方,想也未想過,會更易突顯我城的貧富差距。上周,經過九龍某低密度住宅區,其中幾幢私人樓房外,大閘掛了一個告示,列明有150方呎的套房出租。翻查租屋網,油麻地、大角咀舊樓的80至150方呎劏房,有的月租4200至4700元,那傳統豪宅區的套房月租多少?致電去問,對方表示月租7500元,且非常有禮地說,任何時間去找管理處,都能實地去看看。

「請問業主是住在同一單位嗎?或是已分租給其他人?想了解一下住戶的一些情況。」對方笑着說:「那是一個管理處旁的房子,不必與其他人分租,放心,只是不能明火住食。」黃昏時分,踏進那高尚住宅範圍,在停車場與保安員守着的正門旁,有個小房間,不用多說,這該是用來出租的特色套房了吧。保安員簡單介紹:「這房間之前有位男士住了一年多,不過交了女友後,有點不方便,才剛搬走。你看,這房還有兩扇窗,可以打開的。」

一打開窗戶,遇上有住戶泊車,房間和私家車的距離就兩個車身位置。這套房不是什麼住宅單位的分租房,那是管理員原來的休息室。狹小的洗手間再騰出點位置可供淋浴,座廁有告示是共用的。管理員補充說:「洗手間有獨立的鎖,只有我們保安員和你共用,不怕打擾的。」


豪宅的保安員休息室物盡其用,不是首次聽聞。友人小時候,跟着任保安員的爸爸四處為家,自幾歲到十多歲,他住過半山不少豪宅的保安員休息室,家當嘛,一個紅白籃就夠儲存。

三十多年前的香港,有豪宅的業主明白低下階層有多困難,默許作為單親爸爸的保安員,把兒子安頓在休息室,不是一天一周、是按年數算。那時候,沒有人要收取保安員房租,更有個別業主,久不久借出自住單位的洗手間,讓保安員的兒子上去洗澡。

把這件事告訴這位在豪宅範圍長大的友人,他不禁長嘆。「住在沒有私隱的地方,有人經過又會醒,又擔心隨時有人進來,不安感很強,不敢告訴別人住在哪兒, 沒有尊嚴可言。這種不實在、沒有根的感覺是很恐怖。」

此刻的香港,和七八十年代比較,人民生活富足了?心靈虛空誰在乎?社會的矛盾,不提不說,不等於就沒了。新政府,盼能找對的人,做對的事。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翻查老師檔案

本文 25/4/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感謝袁Sir,要不是你當年願意取錄我讀中六,讓我在這間男校認識到好老師好同學,重拾讀書興趣與自信心,今天不知會怎樣。」退了休的袁永強副校長,一貫的氣定神閒,面對着幾個跨年代的舊生,他臉上總掛着滿足的笑容,手上接過學生的著作,聽着各人分享近年工作與健康狀況,就像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沒有老氣橫秋,只有親切關心。席間,最厲害要數鍾志光師兄,他嘛,不單對體育有興趣,中學時期修讀的中史世史、文學地理,通通都沒拋諸腦後,還對那些年每位老師的獨特教學方法牢牢記住。

袁Sir屬於當年天主教培聖中學的少壯派老師,怎樣將世史書本上的豐富內容,抽出精髓、再加上補充資料,自行整理一頁頁筆記,再交由班長校對,然後全班一人一份。那不是一般「雞精」筆記,他從不會說背誦筆記會取得高分,學生手上一份份筆記,該是拿來鑽研、分析,引起同學的讀書興趣,是這位高人的重中之重。畢業二十多年的班長,當年每周負責校對,那想過之後加入新聞界,改稿找錯字更是工作一部分。「當時我真的有找到袁Sir有錯字,每次幾個,筆記的確很仔細,當年的一疊疊筆記,現在仍在我家。」

由高中到入讀新聞系,有些老師總會令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那次和今屆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之一的樹仁師弟黃偉傑談起,原來大家都曾是香港著名編劇陳方老師的學生。翻查資料,她不只沉醉編寫劇本,原來早年更主演過多部電影,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她自編自導的作品,主角就是台灣美人王祖賢。有過豐富經歷的人,就如陳方老師,從不提自己當年有多風光,只想盡辦法為學生找來有誠意分享的圈中人嘉賓來談電影與電視劇作。那年上堂,她請來了用心演戲的黎耀祥*,其他屆的師兄師姐遇上的,包括有吳宇森導演。

畢業多年,黃偉傑久不久都會與恩師保持溝通。這次憑執導《樹大招風》站在台上,口中多謝電影啟蒙老師之餘,心裏還要感激另一位恩師:「我致電給陳方老師,她說已告訴丈夫以前的學生黃偉傑得獎,怎知他竟然對我有印象,原因是十多年前我交的編劇習作,陳方老師收到很喜歡,還即時和丈夫討論過我的劇本,覺得作品實在好,多年後,我在金像獎有好成績,她說自己和另一半都很高興。」

人生中,有幸遇上多位恩師,何其幸運。最近,接受邀請說一個自己的故事,限時兩分鐘,腦裏,浮現的並不是家人、朋友,而是幾位老師。
年輕時沒有他們的啟發,人生路也許更徬徨。

*年紀大了,當年陳方老師請來的嘉賓是黎耀祥。感謝當年同班同學提醒:)
早前在《信報》提到陳國邦,記起了,是某年有一次在活動上遇上友善的他,多年後將兩件事搞混亂了,抱歉!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新聞道德仍有市場?

本文 18/4/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明愛專上學院,那晚來看紀錄片的社會工作高級文憑課程學生,原本坐在放映廳較後位置。不是讀新聞相關學系,對前線新聞工作者、管理層跟受眾之間的矛盾沒多大興趣,正常不過。課程主任循循善誘下,這班準社工紛紛坐上前來。沒料到,來到第23場放映分享,觀眾上了一整天課,最後,留下來交流達一個多小時。那晚沒老師要求,年輕準社工輪着分享,難得直率。「人人可拿着手機採訪,對正職記者批評不斷,上網看新聞沒多少人付費,更別說是否有心有空看嚴肅新聞,跑新聞的地位又不高,工資長期低迷,做這份工作真有點灰。」

溫文可親的課程主任希望學生了解社工如何將社會議題、社區工作重點帶給傳媒。怎樣才可以和記者合作、好好溝通,公營機構、私人企業不時也邀請資深傳媒人辦工作坊,大家關注「與傳媒共舞」,甚是一致。要學怎樣應付傳媒,倒不如先了解媒體運作。想和傳媒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不能忽視個別媒體的編採方針,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流程。接受訪問的一方,有的很懊惱,為何說了半天,記者最終只播十秒八秒?是答案不合媒體心意?如要百分百想將老闆要說的重點放在媒體顯著位置,也許,選擇付費落廣告會較易貼近期望。

反正人人有平台,自己意見自己post,放在臉書、Instagram更多友儕在網上分享,隨時有幾十萬人點擊,在年輕人眼中,誰會關心傳統媒體怎樣拿捏新聞角度?再深入點,談新聞道德,多少人有興趣?剛憑《樹大招風》拿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的三位得獎者之一黃偉傑就說,那年在樹仁新聞與傳播學系讀編劇一科,交上的習作就是探討新聞道德,結果習作取得高分,還帶來機遇讓他踏上電影路。

黃偉傑仍記得,當時為了那份習作,花盡心思。「我交習作時不但內容寫得用心,還製作了很美的封面。我記得交習作後,當時老師直接打給我,讚賞劇本之餘,還鼓勵我一定要把這劇本拍出來。」這十多年間,他和陳方老師一直保持聯絡,主要透過書信往來,在WhatsApp、社交媒體盛行的世代,和恩師這樣溝通,難得。 更意想不到,黃偉傑畢業後8年,在另一恩師容若愚博士等人的協助下,兌現承諾,把當年的劇本拍成短片《快門》,在鮮浪潮短片競賽獲得佳績,並有幸被杜琪峯選中,籌組製作《樹大招風》。 得到最佳導演之後,黃偉傑致電給陳方老師,這位曾經創作無數著名電視劇劇本,且拍過電影的她說…… (待續)

*感謝黃偉傑提供相片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大智若愚的電影啟蒙老師

本文 11/4/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能夠成為贏家,在金像獎頒獎台上,要多謝的人何其多。憑着《樹大招風》,黃偉傑和歐文傑、許學文一起拿了最佳導演。黃偉傑的致謝名單,壓軸點名感激,是他的電影啟蒙老師容若愚博士。 「我能夠去英國讀電影,都是他促成的,他幫我找助學金,教我學懂欣賞電影,不只教技術上的層面,近年每個學期,我都有返樹仁,在他的課堂即場點評學生習作,下個月我又會來的。」剛得獎不足半天,Vicky說仍忙着回覆WhatsApp各方朋友的訊息,臉書上每位的祝賀未看完,在電話另一端,談到恩師,縱使多忙,都有說不盡的話。

在樹仁新聞與傳播學系的光景,不單遇上今天的好太太,還找到他口中的另一個「爸爸」。「我覺得自己和容生似是兩父子,他在英國留學,我在他的協助下,同樣去了英國。他很喜歡電影,會找很多電影資料,在堂上經常播各大師的作品精粹,例如《大國民》等,教我們分析如何用長鏡頭,我們愛電影的,下課後就會主動找來欣賞。你知道嗎,發覺老師是電影癡,真是毛管戙。他由學術的角度教我們欣賞電影,讓我感受到真正的大學教育,不只是學技能,更重要是開我眼界。今天,我拍電影,覺得是一種傳承。」


加入電影圈之前,他在大學三年級的暑期實習,不是跑去哪家電影公司,而是踏進荃灣有線電視擔任實習記者,跑過港聞、財經,做過外電編輯,之後留在有線新聞財經組做兼職,曾効力《樓盤傳真》及《華爾街速遞》等節目。當過新聞人,心知自己最愛仍是光影世界,在容生的穿針引線下,一位在澳門的神父私下出手相助,讓他籌夠學費、生活費完成赴英學電影的夢想。「到我學成回港,這位神父都沒有出現,容生只叫我寫封致謝信,我連對方是本地人或是外國人也不知,就問應該寫中文或英文,容生就着我寫中文。到2010年,我已回港幾年,終於第一次見面,現在還有聯絡,只是他很低調。」

學生、天主教教區上下有時會稱呼容若愚老師是YYY,他從不張揚,幫上多少個學生,他未必記得,受過他恩惠的,當然不只黃偉傑。這老師由樹仁學院年代已開始任兼職老師,數十年來,不論白天或是晚上的課,不用點名,他的學生都會乖乖坐滿班房受教。曾任天主教社會傳播處主任、亦是天主教視聽中心總監的容若愚,每每遇上有潛質的年輕人,就會給機會他們來學習,不管是兼職或全職,是否天主教徒,他都一視同仁,教他們製作之餘,更教年輕一輩如何向目標進發。
(待續)

*感謝黃偉傑提供相片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遇上「七月與安生」

本文 14/2/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飛往紐約要十多個小時,難得航班沒擠滿,前後兩排的乘客,加起來才幾個人。習慣在機上好好睡一覺,醒來的時間,有數小時空檔,選了兩部電影,其中一部,是《七月與安生》。兩位女主角在台灣金馬獎拿了雙影后,香港金像獎嘛,是今屆獲最多項提名的一部作品。之前錯過了,幸好,在元宵節的航班上,能抓緊它。有的影評說這部是青春愛情片,中年人去欣賞,有些對白與情節,也許更覺有味道。從13歲認識的閨蜜,讀書到投身職場,大家往目標進發,能一帆風順的有幾人?

最幸福,是成功組織家庭、多年恩愛沒離婚?趁樓價未最瘋狂時入市、有自住兼有樓收租;還是衝出香港、去留學去流浪去追夢的自由人?有的同學,從來沒奢求生活多采多姿,平實就好,中學畢業,到外國留學認識的初戀男友,就成為了今天的丈夫,心思從來只放在一個人身上,專一,多麼難能可貴。又有一些人,從來不滿足,工作如是、對另一半亦然。即使腳踏實地拚命工作,算是有份正當職業,過着平穩的中產生活。在感情路上,她卻是幾位閨蜜中最屢敗屢戰,停不了追尋戀愛的感覺,彷彿是沒腳的雀鳥,一停下來,就會死掉。

《七月與安生》,圍繞兩女一男的感情關係,有影評對兩位女主角下個推斷,說可能包含着兩個女生戀人未滿的狀態。中學的幾年光景,女生好到一個點,有的單純友誼超過三十年。那時候,大部分同學過着非常守規矩的生活,在青春期鮮有機會遇上異性。有的家長特別滿意,生怕女兒忙着拍拖不用功讀書,實在,在女校嘛,同學之間,有親密關係的也並不驚奇。女生之間談戀愛,有的在校園情不自禁,被校方裁定要記小過大過的大有人在。

在校園,同性之間手拉着手,小息總是形影不離的,那很大可能就是在談情?女孩子之間的感情,包含的感覺太複雜,都是單親家庭出身,有說不完的話題;不同班級、大姐姐照顧談得來的好妹妹,喜歡同一個偶像、都愛上那英文老師的課,一起分憂、一同追夢,好友就該可以這樣呀。

人大了,友情有否愈來愈受到衝擊?有的嫁人生孩子,和沒下一代的好朋友出來聚會,話題就是離不開升小學準備與私人補習老師安排,總有一天,沒有共同話題,見面或會愈來愈少。又有一些人,長大之後,對周圍的人開始多了防範,還會提示最親密的、別把心底話跟友人分享。「心事盡可能不要跟人家多說,今天還是好好的,難保有一天大家意見不合,還是多聽對方的事,別多透露自己的。」

太多秘密,自己守着實在太辛苦,還得交給閨蜜……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世界盃以外的俄羅斯

本文 10/1/2017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新一年,友人已定好旅行目標,趁十月革命爆發百周年赴俄羅斯。多年前因採訪到過莫斯科及聖彼得堡,行色匆匆,原本想趁有空檔去好好欣賞這地方,可是突如其來的工作,光拍了些相片,到此一遊而已。今次難得遇上對世界歷史與國際新聞有濃厚興趣的他,立時想深入探討下,如何規劃進一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俄羅斯。



幾個月前在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下,認識了位俄國學者,當時我與馬耳他廣播局高層官員編配到和她同一宿舍,三人組生活六個星期,那時已提過,在美國分開後,總要找機會到大家的家鄉再聚。事隔幾個月,大家仍有通消息。除了學術議題,這位俄羅斯感性學者,還不時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點滴。印象最深,乃她讚不絕口的另一半。既顧家、懂廚藝、學養又高, 且是位著名藝術家,俄羅斯有多少男士有如此元素?要了解一個國家、他們的國民,十天八天的旅程是不行的,有人脈之餘,溫習一下歷史背景,還要多看有關國家的相關新聞。

與幾位朋友談到俄羅斯,亮點不是多酷的普京,而是明年的世界盃賽事。早前國際足協公布,明年世界盃對外國人出售的門票中,決賽最低票價為445美元,折合大約3462港元。假若對足球賽事興趣不大,單是感受下世界盃氣氛,不考慮買門票,在場外抱着「扎比瓦卡」(Zabivaka)卡通狼形象拍照上載到社交媒體,也許已令不少朋友好生羨慕,然後,還有什麼能吸引目光?

若對2018年世界盃吉祥物和賽事完全不在意,早一點出發,去了解下這俄國如何紀念十月革命百周年,或許會更有味兒。俄國多位歷史學家,近月開會討論如何為紀念這重大歷史事件做準備。當地傳媒報道,在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指示下,成立由學界、宗教界等代表的委員會,規劃一系列十月革命紀念活動。而俄國對外情報局局長在委員會成立會議上強調,舉行活動不是為慶祝,重點是紀念和理解。

1917年11月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在列寧帶領下,建立起蘇聯這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件不只是當年中學世史科曾經背誦過的別國歷史事件,查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其中一篇《十月革命的炮響是怎樣傳到中國的?》,或許會提醒到部分人,這場革命對中國有多大影響。

百年過去,蘇聯變成了過去式,如今,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仍如此舉足輕重,當世界關注着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俄國領導人普京的一舉一動,有留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