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走進新聞界的那些男女

(本文 31/3/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在公眾場合,最怕熱心長輩把我這樣介紹給朋友:「你認得她嗎?」人家一般會禮貌笑一笑,然後由我接上:「你好,我是教書的。」這時長輩會繼續補上:「她是前新聞主播,你認不出她?」若對方至少三十來歲,有的會說:「你的聲線很熟悉。」「你曾駐北京!」年紀輕輕的,十居八九都不知面前阿姨是誰。最近應友人方先生邀請出席互動市務商會頒獎禮,要和被喻為全港最美的主播曾美華就「主播的下半場」講題分享。腦裏第一反應是,座上客都是傳媒精英,有多少人會對這講題有興趣?

主播這崗位,或許是不少年輕男女的理想工作,但為數不少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及新聞系學者,卻最怕甚至討厭一眾俊男美女入新聞系就是發明星夢。根本想也沒想要外勤採訪,讀了四年大學,最終未能晉身主播行業,堅持不會加入傳媒跑新聞或當外電編輯,沒想過要到公關公司由低做起的也大有人在。傳媒管理層近年常埋怨,新聞系畢業生不願花時間留在業界好好幹實事,拿了點名氣就逃跑。

這年頭要員工長年效忠確是難事,最近離開主播的美人兒,好幾位都在業界有十年經驗,算是很長情了。一般大學畢業生,要是在其他行業表現出色又十年不轉工,老闆該會超感動。那晚,司儀柳俊江、退下來相夫教子的曾美華與我在台上透露入行時的起薪點,台下嘉賓都無言。投身傳媒行業有多吸引,不用多談,近年記者協會也公布初入職的記者薪酬,天天在電視機前見到的年輕主播與記者,月薪由1萬多元起,與不少基層工種看齊。

行內新聞人大都有上進心,問問電視台新聞部正在或計劃修讀碩士課程的有多少人,起碼過半人會舉手。微薄人工要吃要穿要進修,新一輩要儲錢上樓,大都選擇中途離開新聞界,轉當公關是熱門之選。有中英文皆出色的前同事就訴說,多麼想重投新聞界,只是工資實在與現時的公關差一大截,要趕上車,不得不面對現實。

最喜歡看電視台播的新聞檔案,欣賞到七八十年代主播風采之餘,更愛緬懷一代又一代走在前線的記者。他們去過政局動盪甚至烽火漫天的國度發掘新聞。今天,多少年輕人仍想走前人的傳媒路?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2 5 歲前浪漫得起

(本文 24/3/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不用受上司氣、沒有煩透的甲乙丙同事、討厭的工作不必接,做自由工作者嘛,該是這麼逍遙。眼前的他,放棄琴行全職工作近九個月,走上不少人羨慕的自由工作者之路,家人是否支持?二十多歲的他,說得坦白:「爸爸第一句就說:怎能糊口?該現實些,找些能謀生才有用。」家長的對白,意料之內,但Andy 的爸爸願意再補上一句:「雖然難以為生,但也試試吧。」

打從中四起,Andy 愛打鼓夾Band 兼下廚,自覺讀書成績麻麻,玩音樂難有穩定收入,中五後,他決定先跑去讀毅進西廚課程。「完成課程後,在尖沙咀一間高級餐廳做下欄工作,例如把食材切得很細件、收貨接貨,西廚師傅也對我不錯,只是流水作業幾個月,每天九小時工作,一周六天,不停切不停切,真的很悶,知道不適合自己。」廚藝暫未能當飯吃,寧願減薪,由1萬降至8000 多元底薪加包佣,到琴行做銷售。幾年間,由店員到小組領導,月薪增至1萬多元。跟家人住,平日吃的穿的花費不多,反覆思量,決定趁年輕去尋夢。

去了一趟旅行,返港後即投入自由工作者身份,與琴行合作,人家招生,他就負責私人教打鼓再分賬。二十三歲小子,手上有二十多個學生,看來很不錯呀!面前的鼓手,沒裝好景。「光靠教打鼓,只有幾千元收入,要做兼職幫補一下。」他指指家中掛的連鎖便利店制服,明白。要做浪漫音樂人,每月還要與朋友夾錢在工廈租小單位夾營運Band房,總得有基本穩定收入才行。

醉心打鼓,準備好所有證書,就決定一試。他表明教打鼓也是一門生意,有些小朋友不會主動說喜歡學,要懂得和家長溝通。「我會給自己一個限期,到二十五歲,若教打鼓平均每月連1.2萬元收入也賺不到,該是自己教學上出問題,就會找份全職工作。」

要留住學生,這位年輕鼓手,卻不會花言巧語。
明知學生不喜歡日本文化,他亦要說:「不能完全不接觸日本歌,怎也要了解一下。」
中年學生問:「是否教得要吐血?」
他老實說:「你不是最差一個,有人更差。」
年輕人就是這麼坦白,受得住,沒問題。
我不會令你吐血的!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為何把台北的好事都放大?

(本文 17/3/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在台北的捷運站,月台當眼位置依然有「手機通話禮儀」告示,列出要輕聲細語、長話短說、簡訊傳送。是衝最近陸客的舉止?不必太敏感,告示已貼了好幾年,大概現在用智能手機的也鮮有真正通話,最常用該是看片、上社交網站或處理個人事務吧。這趟在捷運車廂,遇上低頭族的只佔少數。當然,兩天一夜的觀察非常不科學,只能說是一個印象。

來往國父紀念館到松江南京站,連中途轉線的過程,分別在晚上六時多及十時多上下車,短短幾個站,沒見到車廂中有人高聲談笑,車門打開,看到先讓乘客下車!拿地圖,在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請教途人,年輕男生笑說:「反正我也是走這個方向,跟我來吧。」短短一分鐘路程,他不忘建議我該白天再來園區,會欣賞到更多特色展覽。是導賞員?才不,他把我帶到目的地,笑一笑就匆匆往另一方向走,原來,人家根本不是順路的!

從前的香港,要碰上好客的途人也非難事。花一兩分鐘解答旅客疑問,本是小事一樁,何須放大。路過尖沙咀重慶大廈旁邊某個報攤,與廣東道某些店舖,有否留意到「請勿問路」的告示?人在香港,明白人家做生意,天天遇上幾十甚至上百人問路,有的旅客提高聲線地查詢有多惱人。受西方教育的香港人,都理解什麼是禮儀,從何時開始再受不了太多的旅客,無法再笑面迎人?有特區政府官員私下說,早早知道旅客之多,已過了香港承受能力,問題是?? 唉,不必多說!

香港人未富先驕?真的接受不了內地同胞生活得愈來愈好?身邊的朋友縱然對大陸有各種批評,但一般都希望中國人民有民主自由,溫飽之餘且心中富有。香港小市民的心聲與社會現狀,傳媒天天都有報道,為何部分位高權重者,依然錯誤解讀香港民意?

上回提到從美國休學回港的Arthur,直言香港傳媒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審查,將與以香港為家的外國朋友搞英文新聞網上平台,今夏就會運作。也許,又會有人直指這些年輕人沒接受過國民教育,才會終日愛批評搞小動作。但願,特區政府中仍有智者,放開心懷了解新一代的想法,別再錯判形勢。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介紹番留學生大計

(本文 10/3/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一場雨傘運動,香港社會為數不少中年人、公司管理層甚至老闆,對年輕一輩有了戒心。據了解,有部分公司已初步評估,盡量少聘用今年畢業的大學生,認為這班熱血青年太激進,難以控制。當高中生加上部分初中生要上通識課,遇上香港罕有的大型群眾活動,親身到現場了解、拍照、採訪,人之常情,不宜與參與者畫上等號。有機會跟他們談談,會驚覺部分人滿肚大計,沉澱過後,不只空談理想。

某天,在晚宴上,坐我身邊的年輕朋友,外表有幾分像南韓新晉歌手。同一席嘛,反正都要等上小時才開飯,就來個自我介紹,嘗試多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小夥子約二十歲,原本在美國某大學讀腦神經科,趁休學一年,去年7月回港,到中文大學實習。他說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對香港政改問題沒多大興趣,自己亦一向政治冷感,只是,兩個月實習期快結束,卻遇上了剛開始的雨傘運動,令他意外成為個別外國傳媒的好幫手。

「『九二八』當日,沒太急一定要到現場,覺得在外國遇上這麼多人的情況,執法人員發放催淚彈也是正常,只覺得始終要親身到場看一看。之後一天到金鐘,大家那種互助真的感染了我,剛好又遇上一些舊同學,我們商談時都建議應主動幫忙在場的外國傳媒。因為運動剛開始,部分外國記者不完全了解發生什麼事。既然有些人在金鐘義務派物資、執垃圾,我們就決定負責翻譯及聯繫被訪者。」去年「十一」國慶,他在面書開了個群組,開始網上召集在香港的朋友及舊同學加入協助外媒。

小夥子形容自己不算積極參與雨傘運動,只是一開始,先在金鐘主動走近外媒採訪隊,留下聯絡電話,表明可以幫他們安排邀約被訪者。十幾人的翻譯義工隊,最先幫助是一家法國電視台,及後的還有英國廣播公司、半島電視台、法新社及加拿大電視台採訪隊。「到10月上旬,與來港採訪的半島電視台主播熟絡後,他們開始找我以自由工作者身份不定期做FIXER,我又同時將一些與運動有關的資訊翻譯成英文放上Twitter。」

要讓外國真正了解香港的實況,Arthur 決定與幾個在港的外國朋友搞個英文新聞網上平台。6月投入運作,會是怎樣一回事? (待續)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新聞編輯與主播

(本文 3/3/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在電視台新聞部的日子,遇上過情緒智商極高的編輯,上回提到的劉慧妍,是其中佼佼者。在舊相簿見到廿多年前拍下的相片,發現一直尊敬的中大姐姐,竟然是她,世界真細小。深宵她回覆我說:「我的確曾上教會做導師,帶過培道的學生,不過只記得一個叫Fion的女孩,其他人已經記不起名字。想不到我竟然曾經鼓勵過你。為何這麼多年前的事,你還記得?」

 
對的,成長路上,從來不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遇上有心人幾句鼓勵說話,已銘記於心。她口中的Fion,記憶中是我班的班長,大學畢業去了當中學教師,是典型乖乖女,從來都輕聲說話,舉止斯文,是為人師表的模範。在同年齡層,我從不標青,劉慧妍記不起我,自然不過。只是,她不察覺,當年帶著我和其他年輕人走進中大校園,已散下多顆奇妙種子。嘩,在山頭的逸夫書院,很美呀。那年的中大姐姐流露親切的笑容,說話不多,印象中,她很美很美。要是亦舒迷,會很易理解,她,就像在朝花夕拾中,陸宜媽媽眼中最美的阿姨。

 
忘了當年美麗的中大姐姐,是否早已立志投身傳媒。恰似小說情節,多年後在電視台新聞部,卻重遇她。電視台編輯工作超繁忙,要翻譯外國通訊社的稿件,批改港聞稿,亦要編排新聞出街,對香港、兩岸以至國際形勢都要有深入認識。知識面廣的人,同時又謙虛平和不易發怒,是稀有品種。性格爽直、無機心、熱愛工作的年輕有為編輯曾說,沒有多少個編輯會喜歡主播,尤其是對工作不上心,沒做好準備就入廠的美女主播。她的評語是中肯,沒有針對誰,曾在採訪枱擔任基層工作的我,亦曾對全職主播抱點懷疑心態。那些沒有採訪經驗的帥哥美女,坐在主播枱,真知道自己在報道什麼?

 
那年某天,遇上立法會選舉,直播新聞台起用新晉男主播在日間報道最新情況,只讀稿基本上沒問題,要分析數據,他行嗎?只記得劉慧妍姐姐肯定地說:「他入廠從來都準備十足,手上有過往幾屆選舉資料,你放心。」真正有才幹的人,不只看到自己的長處,還懂得欣賞後輩。但願,你身邊都有這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