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17/3/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在台北的捷運站,月台當眼位置依然有「手機通話禮儀」告示,列出要輕聲細語、長話短說、簡訊傳送。是衝最近陸客的舉止?不必太敏感,告示已貼了好幾年,大概現在用智能手機的也鮮有真正通話,最常用該是看片、上社交網站或處理個人事務吧。這趟在捷運車廂,遇上低頭族的只佔少數。當然,兩天一夜的觀察非常不科學,只能說是一個印象。
來往國父紀念館到松江南京站,連中途轉線的過程,分別在晚上六時多及十時多上下車,短短幾個站,沒見到車廂中有人高聲談笑,車門打開,看到先讓乘客下車!拿地圖,在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請教途人,年輕男生笑說:「反正我也是走這個方向,跟我來吧。」短短一分鐘路程,他不忘建議我該白天再來園區,會欣賞到更多特色展覽。是導賞員?才不,他把我帶到目的地,笑一笑就匆匆往另一方向走,原來,人家根本不是順路的!
從前的香港,要碰上好客的途人也非難事。花一兩分鐘解答旅客疑問,本是小事一樁,何須放大。路過尖沙咀重慶大廈旁邊某個報攤,與廣東道某些店舖,有否留意到「請勿問路」的告示?人在香港,明白人家做生意,天天遇上幾十甚至上百人問路,有的旅客提高聲線地查詢有多惱人。受西方教育的香港人,都理解什麼是禮儀,從何時開始再受不了太多的旅客,無法再笑面迎人?有特區政府官員私下說,早早知道旅客之多,已過了香港承受能力,問題是?? 唉,不必多說!
香港人未富先驕?真的接受不了內地同胞生活得愈來愈好?身邊的朋友縱然對大陸有各種批評,但一般都希望中國人民有民主自由,溫飽之餘且心中富有。香港小市民的心聲與社會現狀,傳媒天天都有報道,為何部分位高權重者,依然錯誤解讀香港民意?
上回提到從美國休學回港的Arthur,直言香港傳媒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審查,將與以香港為家的外國朋友搞英文新聞網上平台,今夏就會運作。也許,又會有人直指這些年輕人沒接受過國民教育,才會終日愛批評搞小動作。但願,特區政府中仍有智者,放開心懷了解新一代的想法,別再錯判形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