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從WhatsApp重拾感覺

本文30/6/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凌晨時分,下載Telegram,某本地大學學者就傳來兩個拍手鼓勵的符號。真汗顏,原來大家早已轉投這通訊平台?看看聯絡名單,逾百位朋友都有用這通訊軟件,上周才加入的我,真太離地。科技發展快,跟不上的話,也許不夠說服力跟學生分析新媒體對電視、電台與報館等傳統媒體有何衝擊?當大部分資訊在網上一查就有,老師儘管博學多才,記憶力強,也未必如萬千網站的資料夠準夠多,那為人師表,還有什麼能令學生折服?

上周末,出席了小學母校的畢業典禮,負責主禮的牧者,是當年我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郭志丕老師。友儕間都有談論,教會的人事一樣複雜,郭Sir此刻在教會位高權重,不知多少人會對他存有戒心?帶着微笑,溫文有禮,是深藏不露?不懂讀心術,只知道自己容易受感動。台上的郭主教,說着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在聖公會日修小學教書,最後任教那年、 即1986年,是5A班的班主任。他接着拿起一本簿,教我看傻了眼。

那本子,他收藏了29年,頁與頁之間,好像用書籤做了記號。「這本子裏有當年5A班學生送給我的相片,我記下全班同學分別派到哪間中學。這班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今天,台下其中一位就是我當年的學生,她現於大學教書,我不提她的名字,以免她驕傲。」

很快對號入座,要不是基本禮貌,根本不願抬頭展露笑容。相比台上的班主任,我根本不稱職當教師,怎會驕傲?好友曾問,至今教過多少個學生,有多少人已投入新聞與公關界?想了又想,由兼教至全職,假若某個學期上過我一門科十多個星期、即十多天課的,已過千人。在校園內外,偶有年輕人和我打招呼,叫聲家文老師,已夠窩心。我呢,能夠準確喊出他們全名的,該只有三成?現今有面書等社交網站,要了解學生的背景容易得多,但作為老師兼師姐,一般只會在面書快速看看他們貼上的相片或最新狀況留言,久不久按一下Like就離線。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中的老師,不該只是這樣。

某晚,郭Sir在WhatsApp傳來我與幾位同班同學當年的相片,近三十年了,他仍然清楚記起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他腦裏,不只有冷冰冰的學生檔案,還有更多……(待續)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沒有爸媽算什麼

本文23/6/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沒有心理準備下,突然得知女伴有喜,男士的反應會是如何?上回提到的真實個案,男方當年獲悉當爸爸,才不過14歲,為免有機會被起訴,在家人安排下立即離港。20年過去,他的女兒尚算有飯吃、身體健康,蠻不錯呀!只不過幾年前與媽媽及繼父發生了不愉快事件,自己搬了出來,投靠志願團體關愛之家。有瓦遮頭,不用睡在天橋底冒着風吹打雨,小妮子可以安心讀書,沒藉口自暴自棄,結果,成功考進大學。不知爸爸是否有興趣知道小女兒生性懂事,起碼,對自己有交代就行。

沒有爸爸不算什麼,問問身邊人,多少父母幾十年都恩愛?同一屋簷下,不等於有爸有媽就幸福。反正從小開始就與媽媽相依為命,在小妮子心目中,最親的,該只有媽媽。幾個月前,她在面書找到同母異父的弟弟,知道他們一家的近況。再透過中學同學找媽媽,怎知上到親母與繼父的家,唯一的至親怎也不肯開門。「可能媽媽不知如何面對我,後來同學將她的訊息轉達給我,說:『如果想我好,就不要再找我。』」

為媽媽好,她很乖,沒有在至親家門大吵大罵,安靜離去。既然父母不夠成熟,未醒覺親情有多重要,做女兒的,當他們是負面教材好了。不要再當悲劇人物,就得自己爭氣。不只是電影才有勵志情節,現實生活中,身邊就有幾位好友有本事靠意志帶自己走出困境。

身邊的好友,有父親爛賭成性,媽媽帶着大兒子一走了之,小兒靠自己毅力,用血汗捱起成績來。有了事業,不忘照顧親父,把他接回家一起生活,怎料父親不問一聲就將家中名錶拿去押。如果是你,會如何理性處理?好友對父親的愛,多得難以形容。生氣過後,不碰面一段日子,還是想念。近月,好友說:「看到爸爸真的老了,他最近說希望多點時間和我一家相聚,就在家中一起吃個飯就是,沒有別的要求。」前事不計,不擔心至親會否再傷他的心,口裏不會說有多愛爸爸,行動已證明一切,不是更難得麼?

友儕與學生群當中,像這些在破碎家庭長大的,數之不盡。沒有適切的呵護,生活大小事都自己應付,有的成熟世故,有的自我孤僻。別介意,我們都盡力改善。人生歷練愈多,會自學得更多,是嗎?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找到對象過父親節麼?

本文16/6/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父親節對某些人來說,很諷刺。什麼是父愛, 不是人人有幸感受過。廿歲出頭的她,談起她的父親,沒有太多批評。只是9歲那年,媽媽突然說:「帶你和爸爸見面。」會是很興奮的嗎?年輕女孩只是說:「原來一直在家中的,不是我爸爸,只是我妹妹的父親。媽媽告訴我,因為她當年懷孕,爸爸和她分別只有14及13歲,為免有官非,爸爸要立即離開香港。」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沒有爸爸又如何?日子還是要好好過,不用與同樣處境的朋友鬥慘。小妮子說,自小學一年級已自己坐巴士上學,不料升上小二遇上交通意外,成為突發新聞主角。媽媽賺錢不多,也決定安排女兒坐校巴上學。到小學三年級下學期,生父突然在她生命中再出現。「他經濟條件不錯,讀完大學回港,是個機電工程師。媽媽和他重逢,我們三人一起生活,我終於有家的感覺。那段日子,是我過得最快樂的時光。但一年多後,媽媽就發覺和他合不來,決定走,但就說已經養育了我多年,希望我爸爸這次承擔責任照顧我。」

由九龍灣板間房搬至新界大屋,家中又有女傭,就有好日子過?「自媽媽分手後,爸爸就酗酒,不再喜歡和我一起,常常不在家,祖母就重男輕女,只喜歡我姑媽的兒子,當時感覺我只是租房間住,與爸爸關係很疏離。」捱到小學五年級,她鼓起勇氣向爸爸提出要回到媽媽家裏住,當然,「如願以償」。「再和媽媽生活,我已不再叫妹妹的父親做爸爸,平日又好賭,他根本不是我生父,不和他打招呼又說我沒有禮貌,就惟有叫他『爸爸』。不過幾個月後,我媽媽又認識了另一男士,即是我弟弟的父親。」

升上中學,像她一樣家庭背景的同學不計其數,打架吸毒的大有人在。「和我同班的同學相對較乖,我就成了班中不正常,有一兩次晚上十時才回家,媽媽就不快,認為我應早點回家弄飯、照顧弟弟。之後發生了些事,輾轉搬到志願組織安排的地方棲身。」

生命中出現過三位「爸爸」,不等於獲得更多父愛。接受過心理輔導,她明白不能怪媽媽太多。「恨媽媽亦解決不到,她可能只想過穩定的生活,如果我的介入會令她不開心,我就一個人搬出來住也行。」

(待續)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讀書不成有什麼用?

本文9/6/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明知不是讀書材料,就早點出來工作,邊學邊做,讀甚麼展翅毅進只是浪費時間。」與友人觀點與角度不同,沒有爭拗的必要,又不是辯論比賽。四十歲的他,多年來靠自己一雙手打拚天下,弄到滿身傷患,今天做出一點成績,當然是勵志故事,值得尊重,但不代表一眾年青人再按照他的路走,就能成功。不是人人要讀大學,但找個職業導向課程進修下,真會沒意思嗎?

某天,在髮型屋與Tango閒談,才知道在中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的他,原來就是展翅畢業生。「課程有沒有用?老實說,真的一般,但就因為展翅課堂認識了我的老師,她是一家髮型屋老闆的好友,最後都由她介紹我到中環做學徒,就這樣入了行。」

在最低工資下,任髮型師學徒,有的每天工作十小時,月入九千元。那晉升到師傅呢?上勞工處的網頁搜一搜,有土瓜灣髮型屋招聘髮型師,月入一萬三千元。要是到中環,收入更理想?香港為數不少的髮型屋,和髮型師根本沒有僱傭關係。部分人由助理起步,平均捱三、四年升到髮型師崗位,就要被動轉為自僱人士。「有的髮型師初時沒有自己客人,開首幾個月,每月只有三、四千元收入。當然,好好經營下去,也可以慢慢留到一些客人。在中環做髮型師,稍為勤力些,要月入二萬元不會太難。」

Tango完成展翅課程,第一份髮型屋的工作,一做十二年,非常長情,不久前,為了試找突破,終於轉了別家。閒時呢,愛打球、跑步、拍照,還要跑去幫長者義務剪髮。但在社交網站,一張幫長者義剪的相片也找不到,只見到他同行朋友的足跡。「已義剪了十年,由學徒開始,有幾位行家朋友一直有幫忙,平均一個月去一趟,放假的一個早上,每次我大約為二十多個長者剪髮。有些長者已認識的很久,他們看到我長大,我也看著他們真的老了。」

甚麼「洗頭仔」、拿交剪幫人剪髮的,在部分人眼中,未必是高尚職業。洗頭、染髮、電髮、剪髮,弄到一雙手變成怎樣,不難想像。Tango明言,過往也有人誤以為這行的人很壞。實情?行內有心人多得很,每周都有不同髮型屋的行家,在志願團體集合下為長者義剪,幫人義剪也得耐心等安排。

看一個人,不在他的一雙手,講完。



* 相片由Tango拍攝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賺得少還要去旅行!

(本文 2/6/2015刊於《信報》 C7 女播天下 )

有傳媒行家在社交網站上載一張招募廣告,是連鎖食品店聘請理貨員,經驗不拘,指明歡迎中年人士與新來港人士應徵,月薪1.3萬元起,大嘆大學畢業想找份文職怎會沒有壓力。誠然,只要在街上轉幾個圈,不難發覺,酒樓侍應、茶餐廳洗碗工與保安員等職位,大都較初出道的記者人工要高。幾年前,遇上新認識的朋友,不少會好奇電視台記者與主播收入是否很可觀,近年香港記者協會都有系統梳理行內記者的薪酬資料,外界大概知道新聞工作者的待遇有多微薄,基本上,已不再追問什麼薪酬福利,近年反而多有興趣問:真的有那麼多人有興趣報讀新聞系嗎?

舊公司一位前輩很細心,在面書上開了個「歡送」相冊,不時將離職同事的合照上載。近年察覺,離開新聞部的記者與編輯,愈有年輕化趨勢。有的在新聞前線跑了十年以上,也有當了三兩年編輯或新聞主播, 均紛紛轉投公關行列。公關與新聞行業,壓力之大毋庸置疑,只是,新聞工作從哪時開始,已注定要鐵腳、馬眼、神仙肚再加長期低薪?

人生要自己規劃,總不能一句使命感,能撐高物價加貴租。還要,別忘了要留點錢去進修及出外旅遊。剛出道的熱血一群,除了看韓劇與欣賞電影,還有為數不少會跑去研究院鑽研學問。有的,當然為拿張碩士畢業證書,方便日後再發展。身邊就有編輯還跑去學俄文,為了升職?對不起,拿張什麼外語證書、碩士學歷不會加薪升職,那起碼代表好學兼上進?那得看看上司是否有欣賞別人的心胸。

長輩一般有穩健經濟才會周遊列國,難明二十來歲人何解年年總要去遠遊。認識一對男女新聞編輯,平時甚節儉,身上甚少名牌,花費得最多,應是冷門國度旅遊。這兩位年輕人,帶着背包、手執本Lonely Planet、住在青年旅館、坐長途巴士去遊歷,途中甚少買大包小包紀念品,除了拍一大堆照片,有什麼得着?

小編有次心情大好,說極高興可以寫一則有關亞美尼亞人的新聞。喜愛國際新聞,連去旅遊也會特意跑去新聞熱點地方去感受,且會把握機會將自己所見所聞融入工作,何其難得。年輕人去旅行,不一定只愛買名牌包包或掃限量產品。

是時候放下成見,重拾欣賞別人的心。

 
相片:由某年輕新聞編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