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6/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父親節對某些人來說,很諷刺。什麼是父愛, 不是人人有幸感受過。廿歲出頭的她,談起她的父親,沒有太多批評。只是9歲那年,媽媽突然說:「帶你和爸爸見面。」會是很興奮的嗎?年輕女孩只是說:「原來一直在家中的,不是我爸爸,只是我妹妹的父親。媽媽告訴我,因為她當年懷孕,爸爸和她分別只有14及13歲,為免有官非,爸爸要立即離開香港。」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沒有爸爸又如何?日子還是要好好過,不用與同樣處境的朋友鬥慘。小妮子說,自小學一年級已自己坐巴士上學,不料升上小二遇上交通意外,成為突發新聞主角。媽媽賺錢不多,也決定安排女兒坐校巴上學。到小學三年級下學期,生父突然在她生命中再出現。「他經濟條件不錯,讀完大學回港,是個機電工程師。媽媽和他重逢,我們三人一起生活,我終於有家的感覺。那段日子,是我過得最快樂的時光。但一年多後,媽媽就發覺和他合不來,決定走,但就說已經養育了我多年,希望我爸爸這次承擔責任照顧我。」
由九龍灣板間房搬至新界大屋,家中又有女傭,就有好日子過?「自媽媽分手後,爸爸就酗酒,不再喜歡和我一起,常常不在家,祖母就重男輕女,只喜歡我姑媽的兒子,當時感覺我只是租房間住,與爸爸關係很疏離。」捱到小學五年級,她鼓起勇氣向爸爸提出要回到媽媽家裏住,當然,「如願以償」。「再和媽媽生活,我已不再叫妹妹的父親做爸爸,平日又好賭,他根本不是我生父,不和他打招呼又說我沒有禮貌,就惟有叫他『爸爸』。不過幾個月後,我媽媽又認識了另一男士,即是我弟弟的父親。」
升上中學,像她一樣家庭背景的同學不計其數,打架吸毒的大有人在。「和我同班的同學相對較乖,我就成了班中不正常,有一兩次晚上十時才回家,媽媽就不快,認為我應早點回家弄飯、照顧弟弟。之後發生了些事,輾轉搬到志願組織安排的地方棲身。」
生命中出現過三位「爸爸」,不等於獲得更多父愛。接受過心理輔導,她明白不能怪媽媽太多。「恨媽媽亦解決不到,她可能只想過穩定的生活,如果我的介入會令她不開心,我就一個人搬出來住也行。」
(待續)
現今家庭問題越來越複雜,結果連累一下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