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趕走小記者與總編輯

本文25/8/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何解迎新營要移師到大學校園?學生代表盡了全力,訂不到其他營地,剛過去的周六,幾十位校友晚上回到北角半山校舍分享兼緬懷,效果好得出奇。近幾年忙得要命、沒時間跟新生分享的電視台體育主持,周日大清早就要飛去外地工作,早一晚還要在迎新營留守到晚上10時許。有幾位校友剛完成手上項目,摸黑上山,分享時間就結束,沒機會與學弟妹交流,就拉着當年的莊員、舊同學聊一會,沒埋怨一句,夠大方。

這班大忙人,畢業年份橫跨幾十年,專責港聞、中國組、外電編輯、財經、體育、副刊等等,從外表難以分出在職場打拚了多久。有來自近期招兵買馬的新媒體資深政治記者、雜誌社總編輯、商界與法定機構的傳訊部主管、自組公關公司與製作公司的、執導作品將登大銀幕的,另有在行內磨練多年,剛剛重燃採訪硬新聞的熱情、一講在泰國追突發就鬥志高昂的師弟,不論小記者、主管級人馬還是老闆,周六晚上坐在室內籃球場地板,一講就幾個小時,到限時交場也不願離開,最後,要討厭的老師多次開聲,請諸位稍移玉步到大門口,這班舊生才依依不捨離開,邊被趕走還要向新生揮手道別,不知一年級學生覺得窩心,還是有點受寵若驚?


 
今年參加中學文憑試的人數減少,學界都有心理準備,即使收生不成問題,獲取錄的成績也可能不如以往幾屆。結果,面前的新聞與傳播學系一年級生,公開試成績真的不錯,關心傳媒現狀、未來發展方向的焦點也跟以往有明顯差別。從深夜到清晨,不斷收到多位校友的訊息,慶幸新生不再只關心如何投身電視台當記者或主播,更多想知道如何以一人之力製作新聞。近年較少追捧的電台工種,竟然有多位新生示意想多了解些。

十多年來風雨不改來分享的師弟,深夜在電話另一端認真地說,這回年輕人真的變了,傳媒高層與學者不能忽視。「不斷問年輕人如何接收時事資訊,會坐在電視機前看新聞的不多,更多是手機看即時新聞、大陸的綜藝節目、東南亞以及外國的電視劇、電台的網上視頻節目也多看,傳統傳媒已模糊化,他們更想知可以如何學到更多,盡快獨當一面。」

別以為入新聞系,就一定想跑新聞,為數不少的新生追問學長未來出路時,明言早有心投身公關之路,是怕記者人工太低?工時超長、怕採訪超辛苦,更是關鍵。不做記者就能work life balance?下回再說。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演技有待提升

本文18/8/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紀錄片要有迴響,題材要容易引起共鳴。學生難得自願組隊參加紀實短片比賽, 一直構思拍什麼好?香港社會,什麼都離不開土地問題,就聽聽年輕人心聲,為何沒夠錢也要脫離父母搬出來租住劏房?上一代好言相勸,不如省下租金,別常常去什麼旅遊,乖乖儲首期,總有日可以有自己安樂蝸,何苦硬要每月花幾千元換幾十至百多呎空間?攝製隊走訪幾個月,對主人公訴說的困局沒多大反應。明白,也許在學生眼中,整代人天天都這樣呻,只有中年老師不明白,以為發現新大陸?!

大學生對自己作品要求高,望着半製成品總是愁眉深鎖,指導老師蘇啟智精於製作紀錄片,提了意見,製作團隊在死線前幾天,最後衝刺去補畫面、改旁白,算很有責任感。我這紀錄片新手,除了精神上支持,只能做賽前預測,給他們派定心丸。「別覺得內容老生常談,要明白,評審至少有我這把年紀,更多人生歷練的當然佔多數,我們真沒多少機會聽到年輕人的心聲,你們平時怎會有興趣和幾十歲長輩談感受,根本不欲再解釋為何想搬出來,以免又被說教,所以,你們的紀錄片真有可觀性,至少讓受眾聽聽年輕人鮮有披露的心底話。」

很幸運,樹仁學生作品《宅困》拿了電視台大專紀實短片比賽優異獎。片中兩位搬到舊樓劏房的小夥子,對着鏡頭訴說為何不願再和家人生活,對於為人母親也曾是難管教的獨生女,中年老師聽到差點想哭。做子女的或許覺得父母總愛介入甚至干涉下一代的生活,不明白且意見多多,年輕人常見拆招方式就是不解釋不交代,務求對方快點無奈收聲。要是父母懂自律,不再重提肺腑之言,將「別把時間花在不對的人身上」、「儲多個錢買個單位慢慢供,比買衣服買車更有保障」等言論收起,也許會較受歡迎。

今時今日做父母,少點演技也不行。明明緊張到不得了,要扮作冷靜,以免影響子女情緒。還要懂得抓住黃金機會,在適當時間提點一兩句,盼不影響親子關係之餘,能以朋友身份多些溝通。別以為幾歲小人兒不懂看眉頭眼額,父母何時情緒失控,一句無心說話、一個眼光,他們會良久放在心。2歲時聽過的、看過的,4歲多都能想起來,且清楚描述細節,你看小朋友多心清眼亮。

過去一周,要扮演堅強樂觀的母親,相信演技很不濟。感謝上天,這趟讓忙碌媽媽學懂,人生最重要是什麼。更加要感激那幾天,在HKAH悉心照顧202B病床小男生的一眾醫護人員。在最擔心的日子,幸有你們,無言感激。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約見出版社老闆

本文11/8/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新聞系畢業數年,離開記者圈,去公關、 廣告界馳騁,成功個案不少。有師妹去搞出版社,自資出版以手作仔為主題的刊物《手創》,實在太浪漫,該有心理準備虧本吧。第一次見面,提了大堆問題,小妮子依然掛着甜美的笑容,娓娓道來她的出版夢。「以往去台灣,買很多相關的書,或是購外國出版的,但在香港,同類書就只出版過幾本,我寫了出版計劃書,包括讀者群、書的建議頁數、解釋為何要出版這本書、評估有否市場,然後寄到約30家大小出版社,3間有回音,但個別提出的自資條件挺苛刻,加上想出版雜誌,就不如自己辦一間出版社吧。」

想出書又被人家拒絕,身邊友人加上自己都有親身經驗。那年籌備出第一本書,難得新聞部管理層批准,沒料找合拍的出版社是如此高難度。有的願意出版,卻希望把它改為通識讀物,有的建議多加主播花邊,以照顧市場口味。最終遇上素未謀面且極酷的總編輯願意出版,又不必大幅改動原文,尤為感動。此刻拿着浣君的《機關賀卡DIY》,真愛不釋手。按着她的原意,不必遷就出版社要求把心血改得面目全非,有多少人能這樣幸福?就算光顧出版社以自資形式出書,動輒也要幾萬塊,還要預另一筆錢把大批作品存倉,錢從何來?

浣君打扮十分樸素,平時置裝費應該不多,但還得吃還得坐車跟上網等等。她坦言當年大學畢業後,靠家人出資到外國進修,拿了碩士學位,但回港後就一切靠自己。新聞系未畢業時,當過兼職記者,之後當了幾年月刊編輯,掌握了出版業務的知識,省吃省喝,就找了原本在出版社工作的好友一起搞出版。「在月刊工作時,曾負責兼顧出版書籍,當了50本書的編輯,由收稿、校對等,整個過程都懂,你一定要知道一本書如何由零開始,到上架、發行等都要清楚,如果沒這方面的經驗,不建議一畢業就自組出版社。」

愛文字又有心,那該成全更多年輕人出版冷門著作,她卻坦白得很。「我不會主動幫人家出書,要是有朋友希望出版著作,我也會有要求。如果不理市場,那不如直接到XXXXXX SHOP去打印書,對不?」

大抵出版界的人說話都直截了當,曾經,遇上某出版社編輯,她的話也不加修飾:「出書要看作者人氣,努力保持知名度,題材不要太偏,著作字數也要好好控制,要不香港讀者根本吃不消。」著作有深度且要大賣,還能單靠版稅過安穩生活的,該剩下沒多少人。像作家兼出版社負責人浣君,除了開班教人造手作仔,還接些編輯工作,日常開支基本撐得住,已預留幾萬元出版未來幾期書誌。

有夢想就好,做好充分準備了嗎?祝一切如願。



P.S 第一次收到手作仔生日卡,原來是浣君的作品,決意約她見見面,最後,方知悉她是出版社老闆。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吳曉東與劉江華

本文4/8/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面見有意入讀新聞與傳播學系的考生:「紙媒發展前景看似不理想,如果讀完4年,情況更差,怎算?」答案較傳媒老闆與管理層還要樂觀。「有閱報習慣嗎?」我遇上的, 九成以上表示沒有。「想做記者,或是從事公關、廣告工作,又或其他?」大部分均表明對新聞工作有濃厚興趣,自然可跳到下一條題目。「盧寵茂、李國章、馬斐森、劉江華、鄧國威,請簡單介紹其中兩位。」劉江華的知名度在年輕人心目中,果然高企,其他幾位被遠遠拋離。

面試題目年年不一樣,對讀者當然沒有難度。「吳曉東、林子豪、鄭思思、陳珍妮,岑倚蘭、黃潔慧、曾美華、程翔、曾德成(每次會看到五人名字)請以英文介紹其中一位。」幾天面試時,以師兄吳曉東人氣最高,也許因他發起網上集資,推動香港人共同創辦調查報道通訊社,感動了不少年輕人。子豪與程翔也不錯,不過有些人以為他們是林書豪及劉翔,說了一大堆,不過,英語會話真不錯。有考生以為思思仍是無綫電視記者,其實已轉投有線電視有幾年了。另外幾位傳媒界前輩與美女,見面時再和大家分享感受。

有志成為記者的新一代,對政府高官、大學校委會成員可全無印象,但對推動首間香港通訊社主腦卻很上心,只是未必有錢去支持。到某天長大了,要決定將手頭上的金錢投放到哪裏時,有多少人會拿來請記者去追調查報道?還是多買一套音響、換部最新電動車、買個逾萬元的手袋更實際?

個別傳媒行家,眼見同學朋友都轉投公關界,還不為所動。某天,他特意發短訊,回應電視台清談節目有主持提到,某報章連續大篇幅報道某連鎖食店的減價情況,有影響公信力之嫌。家聰強調絕不是置入式廣告,指出篇幅還加上大型超市的回應。「我們沒有植入式,如果說半廣告式,會寫明是特約報道。」老闆遇上像他這樣有心的下屬,該加薪以作鼓勵吧。

談到老闆,就得重提上回的新聞界富二代Garic。他特意寫個電郵回應我,為何大老闆喜歡安排子女入電視台做記者?「他們看重價值,而非金錢。由於財記日常接觸不同經濟範疇,經常要訪問海內外的財金界名人,出席各階層的宴會場合,對任何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見識及閱歷定會比在一家公司打工多。」

在富人眼中,原來,新聞人仍然受到尊重。Garic認為到底是一份新聞工作,一切金錢和權力堆砌的畫面背後,過程中仍要保持抽離感,可在每日節目出街的死線前,篩選或分析到有用的資訊及觀點,以最有效的表達方式給觀眾讀者參考,「電視新聞講求團體合作,對欠缺經驗的年輕人來講,財記的工作無論在資訊處理、與陌生人溝通、個人表達、團隊精神、時間管理、危機處理等等,性質其實是類似一套商業行政訓練,只會在大學裏的MBA或EMBA課程中才提供到,但人家要支付數以十萬元的學費,當財記還有薪水領。」

看畢,會吸引你入行?行家不再想離開新聞界嗎?



 P.S 認得相中所有人嗎?攝於某年新聞系迎新營校友分享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