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12/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亦舒筆下的作品,曾經出現過的大學教授,內內外外都很吸引,
實情是,留戀安穩的教席,可以有多少魅力?20多年後,
有幸鑽進大學校園,也許較易找到答案。近一個多月,
走訪七八間大專院校,得到新聞與傳播相關學系的學者幫忙,
願意在課堂或特別安排時間播放以新聞教育為題目的紀錄片。
前陣子,安排到山上那大學辦試映交流會,
其中一位盡力聯繫的全職副教授,本身是資深紀錄片製作人,
總喜歡簡約黑色、深藍素色打扮,架着黑框眼鏡,
帶點藝術家的味道。這位在本地紀錄片界沒人不曉的高人,
從不吹捧自己當年拍了多少部經典作品;幾次對話,
談到現今的學生,實話實說,沒有過分的讚賞。在言談間,
大抵已感受到他走進校園,不為下半生找個穩定的崗位,
而是透過身教,試着將自己追求的理念傳承給一代代的年輕人。
面對其他大學教員,以禮相待正常不過,
何以特別寫下來美言什麼高人?!才不!
這紀錄片大師坦率得不像出來社會打滾多年的中年男士。
原本計劃周五晚上7時舉行試映交流會,他會老實提醒:「
周五黃昏開始,很少學生會留在校園,有兼職、會出去玩,
如能早一點,例如下午5時,剛下課的同學可能會願意留在學校,
否則要學生下課後等,他們會走掉的。」說實話,
要不是去年在紀錄片工作坊遇上他,
他建議可以怎樣探討電視新聞運作,未必會有決心拍下去。他聽畢,
帶笑回我一句:「真不好意思,令你花那麼多錢。」
對着他,頓時變成超齡學生。跑新聞跟製作紀錄片,
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這片談的是新聞道德,在整個製作過程中,
也曾遇上心理上的衝擊,該怎處理?某刻,決定致電向他求教。
在電話的另一端,這位大忙人道出了某年拍紀錄片的親身經歷,
怎樣才能保護紀錄片主角,要忠於事實、又能為觀眾帶出重要訊息?
他沒有說標準答案,舉個例子,讓你自己反思。掛線後,
問題沒有馬上解決,然而卻豁然開朗。就像在中學時代,
遇上一位願意下課後花時間和你分析問題的好老師一樣。
過了不一會,才知當時他根本忙着籌辦婚禮,
還願意花心神跟不相干的別校老師探討如何拍好紀錄片,培哥,
真的無言感激!
同一家大學,另一位學者,打扮跟培哥形成強烈對比。對於保守、
傳統一派來說,這位大學教授的打扮也許有點前衞,
身上多點肥肉也穿不上他的服飾。光看他的外表,
不會知道他有多感性,某天,被他深深打動……(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