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8/12/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大學學者引述學生的話:「上課沒有PowerPoint,那內容就沒有power,也沒有point!」有同事非常不認同,認為講師教授的演說能力強,自然可以令學生吸收到課程重點,班房關上燈,人人對着文字檔、相片與圖表,欠缺互動,不是好的教學法。他的觀點不無道理,只是,當沒法勸止學生上堂不用手機上網,如何令年輕人專注兩三小時?
友人笑說,現在教書,要有笑位才行。當真?認識的那位學者,沒刻意裝幽默,骨子裏的感性,某天,在校園一處,卻觸動了不少大學生、學者與傳媒人。醉心流行文化研究的他,從前做過記者、唱片騎師,在美國完成碩士、博士課程,返回母校任教,平步青雲,四十多歲已坐上管理層,該令無數中年朋友羨慕。要取悅年輕人,別惡形惡相,面前的他,親和力十足,忙着學術兼行政,也不忘花心神去主理每天服飾配搭,每天上載自拍照到Instagram,絕對有追看性。這樣的學者,從不離地,沒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在校園有多受歡迎,不用多介紹。然而,對同輩來說,他的吸引之處,不在於打扮是否入時,已是成年人世界少有的真誠。
去年籌備拍攝以新聞教育為題材的紀錄片,其中一位受訪個案,正是他推介的一位大學生。當時他就鼓勵說:「難得花時間金錢去拍這題材,就應該安排在多些地方播放,如要我介紹,儘管說,我也認識一些院線的朋友。」一年過後,紀錄片拍得不特別精采,攝影技巧、起承轉合統統是初階水平,厚着臉問多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的老師可有興趣在校內播放,只能形容是奇蹟,竟然無門戶之見,沒有一間請吃閉門羹。而他貴為學院領導,片未看,也願意遷就日程,來當上試映交流會主持。
為免影響同日緊接的會議,他要求提前半小時舉行試映交流會,卻遇上不懂人情世故的學界新人一口拒絕。「對不起,因為我的受訪個案、即你的學生當日要上班,如果提早開始,她趕不及來分享,很想在場人士聽聽學生的心聲,不如你到了開會時間就先走,我們找人繼續主持。」結果,試映交流會按原定時間開始,到交流時間,受訪的大學生也許也想不到,幾句話會如此觸碰到主持、即她的大學老師。「我們的新聞與傳播學院真的很好,很多人說大學是象牙塔……」一聽到象牙塔三個字,主持人就插話:「大學本應是象牙塔,假若我們也不是象牙塔,那……」站在他身旁,近距離看着兩眼通紅、語塞的潮人學者,腦間泛起很多很多畫面。
要保護大學校園不如現實社會的爭名逐利、捍衞學術自由、滿足莘莘學子的要求、又要平衡各方觀感,作為學院領導兼校友壓力之大,非行外人容易理解。在互聯網搜一搜「象牙塔」,兩岸三地多篇文章提到的,大都是談及學術界該如何走出象牙塔。不是力陳學術界要完全脫離現實,要談理想,外面的世界已沒多少空間,若學術界也不追夢,會否殘酷了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