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一個網上團圓故事

本文16/2/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白楊街、大南街、太子港鐵站,一直走,不遠處,就是安老院。農曆新年前,終於遇上他。二十多歲,精神奕奕,坐在大廳中央,與幾位長者言談甚歡。「今天沒有買報紙,我們就傾談一下好嗎?」每周,他都來安老院讀報,聽眾不多,就這麼幾位,聽長輩說,這人是義工來的,沒過來宣傳什麼,不是別有用心的人。

在香港打滾幾十年的老人家,晚年在安老院生活的,不一定是家貧、無兒女關心的弱勢社群。試過幾回,遇上外籍家庭傭工上來照顧院友,沒拿綜援的個案,住在安老院,每月使費近萬、甚至更多,選擇或被安排入住那邊,各有原因,只是,他們一般都對熱心來噓寒問暖的陌生人甚是冷漠。別怪他們,報紙偶有報道年輕人騙去長者畢生積蓄,個案不多,已教長者提心吊膽。

別說長者,街頭、電話、網上隨時都有騙徒身影,不管是否高學歷或什麼專才,一樣有人上當,不同年齡的人對陌生人愈來愈防避,不是沒理由。友人問道,前陣子那宗網上尋親事件,何時和讀者分享?好,只是過程太不可思議,寫出來,不知多少人相信。新年,該是高高興興的,就分享一個一家團圓的故事。

互聯網成就了很多美事、奇事。
早前,她在網上尋找多年不見的親人,最關鍵的時間找不到,當放下了,某天,卻收到對方的電郵。本以為他不在人世,對方手機留言已滿,發電郵又不回,這趟突然有好消息,心神未定,差點哭出來,火速回電郵,巴不得馬上聽聽他的聲音、看看他樣子。要找一個人,網上發帖,一定較在報紙登尋人啟事快,只是她一句隨緣,只在網上寫過一篇文,結果,近十年沒聯絡上。

十年後,至親偶然在網上打上她的名字,才發現對方那尋親文章,字裏行間的思念,終於把冰封的關係給融化。以往寫英文電郵,這回,他學中文寫了封電郵,滿載兩人之間才知道的細節,不可能是別人冒充的吧。只是,他明明有對方的電話,為何多年不致電來?在長輩眼中,同樣有千百個問題,只是獨個兒鑽牛角尖,就浪費了十年重聚的時光。「我在網上看報紙,有親生女收到生母去世的消息,只關心何時可以取得遺產,為何香港人變得那麼涼薄、一點親情也不顧?」

在外國的香港人,天天上網看報紙,也許以為香港已大亂。有時候,網上看到的只能作個參考,要真正了解那個城市、那些人,得親自回來感受,只是聽說,誤會了,想多了,也許,很多機會就錯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