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領袖生的爸爸(一)

本文18/2/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領袖生的爸爸(一)

首次與她碰面,小人兒才幾歲大,此際,當上了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她爸爸孫樹坤形容,成為了領袖,該有見地、不是反過來被追隨者牽着走。「在這個時勢,坐上這位置,作為爸爸,不會開心,只有憂心。不過對她有信心,冷靜下來會懂得分是非黑白,只是在群眾運動中,有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提醒她,你們當中有的想法較偏,訊息未必可靠,或有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年在碩士班認識文質彬彬的孫同學, 我剛新聞系畢業、是初級記者,他已是專業的攝影記者,1993及94年曾擔任攝影記者協會主席,之後致力攝影推廣及教育工作,包括在多間大學當兼職講師。眼見曉嵐開始成為追訪對象,在新聞界打拚多年的爸爸,沒多教她如何應對傳媒,重點在把握每次通電話機會與她分析形勢。「她住在學校宿舍,平時周末都會回家,大年初一回來吃飯,見她很忙碌,到凌晨我們睡了,她已跑到旺角,至今還未有空回來。和她保持電話聯絡,不會一開口就說他們錯,但提醒她,是否要用這些手段才能達到目的?用暴力、令人震驚的手段,為追求什麼?我會請她想清楚,亦會將有些人覺得他們不對的觀點告訴她。」

中年人的看法,要是和理非非,早有心理準備年輕人難以投入表示理解,孫同學的女兒已是很乖巧有禮的一群,縱使想法和爸爸有差距,仍願意理性交流。「有人認為擲磚頭不算什麼事,指比較外國的示威已是小事的說法,我不能接受。這舉動殺傷力大,會死人的,不應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我女兒就會說『你不在現場,很多事你不會知』。」

上回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首次主持會議,港大學生等人在現場的舉動,作為前新聞工作者的爸爸,亦不表贊同。和女兒感情要好,事後不忘提醒對方,急於求成,未必有好結果。「李國章才第一次來開會,未做錯任何事就圍他,急於針對一個人,從市民的角度的確失分。要是我作為記者,若有人阻止我離開現場、影響我人身自由,我也可以報警。我着她應看清事件,有理有節,市民未必支持、也會明白、理解。」參與其中的女兒同意這些道理麼?舊同學不慍不火回我:「她仍是那句:『我在現場,你不在。當時警察入去港大,好像趕散我們,令大家的情緒受影響』。」

政府表現不濟、年輕人對傳統媒體失信心,在這位港大領袖生家長眼中,都是危險訊號,從政者,不能置諸不理。(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