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留美生活恰似童話?

本文26/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密歇根匆匆停留兩日一夜,與北京來的友人舒夏有談不完的話題。告訴她在美短短十來天,已巴不得多來美國小休也好、來做學術研究當然更好,在這裏彷彿才是生活;在香港,幹活沒問題,只是生活節奏太急促,連欣賞別人的時間都沒有。這位前三里屯酒吧歌手,來了美國近六年,沒把2016年留美生活吹噓得像童話。



「愛熱鬧、工作狂就別來美國中部,要歸於平淡,在這兒當然好,人家在對面行人路帶着狗散步,遠遠就和你打招呼,多親切。周六日都是家庭日,和朋友一家大小去野餐、聽戶外音樂會,再回大屋共進晚飯,無論你弄的菜式有多難吃,美國人總會說:『你真捧!誰娶了你就是福氣。』美國人很會讚賞別人,小孩從小到大都在鼓勵中成長。你剛來美國,人家天天說你很美、很能幹,其實他對其他人都說着這樣有禮的話。」香港的親子專家也提倡對孩子多讚美,別只找人家的弱點,家鄉的小朋友總在挫折中學習,要是完全換上美國這一套,世界會變得很美嗎?

美國人的育兒心得,拿到香港去,也許小朋友長大後更無所適從。幹嗎管理層總是板着面,放假遲回覆電郵、WhatsApp就把下屬教訓得體無完膚?在美國職場,競爭大、但對打工仔保障多。友人在當地華人電視台工作,上司鮮有要求加班,到下班時間就溫柔叮囑各人快點回家,真是良心上司!小妮子笑說開口要下屬加班要「補水」,加班時間愈長,時薪倍數計,反正新聞節目都出街了,只欠另一版本未剪好放上新聞網頁,哪怎辦?別忘了要人加班要付多少額外支出,作為傳媒管理層會如何抉擇,你懂的。

在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安排下,除了在俄亥俄州上課,還跑到三藩市了解部分傳媒機構最新運作,對着各國學者的尖銳提問,美國媒體人大都給你一個體面的答案。
年輕人少看電視新聞、印刷媒體上上下下設法轉型,都是避不開的難題。難得是到訪其中一間大報社,管理層會願意吐出救亡方案,不論新人、資深記者全都一視同仁,不時參加工作坊學習用手機拍新聞片,內部反彈大嗎?管理層笑說,別以為年長的傳媒人抗拒學習新事物,人總要跟着時代走。

與香港、台灣相比,在美國的傳媒人如何轉型,這次有幸在SUSI計劃下得到很多啟發,難得部分全美知名傳媒學者與媒體人大方接受訪問,珍貴內容將包含在製作中的新聞教育紀錄片內。還有兩個多星期,繼續留美尋夢、尋訪問對象。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從北京到安娜堡

本文19/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美國中部的大學校園等巴士,坐在花槽旁,身邊的男生抽着煙,準備轉身就走,怎知他比我更快一步。「對不起,煙熏到你嗎?我去另外一邊,真不好意思。」沒事沒事,只是花槽有隻大蟻,我才動身,與他在戶外抽煙一點關係都沒有。還有5分鐘就上車,突然收到負責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的教授手機短訊,叮囑千萬不要上那巴士去機場。

車都快到了,幹嗎要浪費10美元?明明安排好,坐最晚一班車去,晚上8時前到機場,在那邊上網打稿,不睡就行,凌晨5時多坐內陸機,時間都在掌握中,多好。要是坐的士,150多美元,千多港元,太貴了!在美國交流,當然最好乖乖跟着當地規矩,別太多個人意見,來了,就要試着了解美國人的做事方法。聽好指令,等教授安排,原來,他擔心我一人通宵在機場等,不想有任何事發生,怎也要另作安排。告訴他在機場很安全,他才不理你的個人意見。

為了跑去密歇根做訪問,自費買機票之餘,最重要是事先得到主理計劃的教授批准。參加這計劃的十多名學者不能隨時走堂、連休假日要離開大隊也得早點揚聲,同時要有明確理由,不能率性而行。美國人的自由,都有他們的框框,那有隨意不按章法辦事!

透過這計劃認識的美國學者,做事都很有規劃,6周的日程早就安排好,每個考察活動、傳媒業內人士的分享、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分享環節,都仔細列出,偶有嘉賓上的調動,但內容絕不含糊,文件都寫得清楚,加上每周都要填意見回饋,不讓參加者回國後才一口悶氣,不滿就要以文明方法盡快表達。友人說,美國的成功,其中一點就是當地人做事清清楚楚。要講重點,在電郵回覆得十分明確,絕對不賴。

一般人對美國的認知,未必天天收看CNN,荷里活電影該發揮了不少作用。從俄亥俄到密歇根,遇上了來自烏干達的Dr. K,與從前在北京三里屯酒廊唱歌的舒夏,一切都夢幻得像電影情節。2003年駐北京時認識的舒夏,她才21歲,白天在郵電大學主修英文,晚上就跑到三里屯去當歌手。那時候,不用跑新聞,幾乎每晚都與幾位從香港北上工作的友人去聽她唱《太委屈》。某一晚,找她不果,打聽下來,坐的士趕去北京西邊某酒吧,終於找到她的蹤影。

這13年以來,幾位朋友早已回流香港,沒多少人知道,一度沒音訊的舒夏,早前透過微博找到我,2016年, 會在安娜堡相遇上……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對黑人有怎樣的刻板印象


本文12/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美國很混亂,你那邊安全嗎?真的很擔心。」家人習慣天天看電視新聞,一知道美國又有黑人被警員開槍擊斃,加上死者女友利用面書直播現場情況,即使電視台只剪輯部分片段,播出時依然震撼。另外兩位傳媒好友提點,到人多地方要小心,有事要速逃,別只顧什麼面書直播。在美國6星期,主要活動範圍在大學校園,那天與前電視台新聞部管理層兼大學學者傾談有關課程內容,一講就一個多小時,抬頭再看,校內整間咖啡室只剩下3桌客人,四周沒多少可掩護的地方,要是有事發生,該躲在哪兒?

拍張咖啡店相片即時傳給好友,她氣定神閒錄音留言道:「這麼開揚,都沒法躲起來,裝死吧!」十多個來自各地的資深新聞工作者與學者來了美國一個多星期,碰面時沒談論自身安全,但各人聽專家分享時,有的總會不時上網看新聞,美國個別地方情況有多壞,不用介紹。只是沒想到,那天早上,主理這個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的俄亥俄大學教授沒刻意迴避,本身是黑人的Dr. K,還主動表明要花至少20分鐘討論,黑人及幾位警員被槍殺的事件。「現時是美國很黑暗的時間,你們來到就要了解美國最新情況,我們就更要談這個問題。就以我為例,晚上11時在街上行走,年輕女子一見我,她就會轉行另一條街,我真有經驗。」

身在當地,不管來自什麼階層的黑人, 都要懂得自保。來自非洲、十多年前已成為美國公民的Dr. K明言,在公路上曾被警員截停,對方未要求,自己已即時將駕駛執照及保險資料拿出來,然後雙手放在軚盤。「在美國當警員並不容易,他們要面對的人隨時有槍。當然,亦想提供最新數字給大家參考,一年間,警方開槍擊斃了506人,其中15人是白人,當時他們都手持槍械;其他被殺的均是黑人,當中只有3人事發時手上有槍。」


客觀的數字加上親身經歷,Dr. K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足夠份量。來自烏干達的他,如何靠自己超乎常人的拚勁,以4年時間由副教授升到教授,再主理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即使已有終身教席,依然無間斷工作,在行家眼中,他,也許只是工作狂,但絕不是令人害怕的黑人。只是,有幸認識到他,才會為他這樣完美演繹「在美國,任何人都有機會完成夢想」而拍掌。 要是某夜,在寂靜的美國街頭,遇上幾位黑人,多少人能抹去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在香港街頭,總有不同膚色的人和你擦身而過,難道我們都對他們毫無歧見嗎?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

本文5/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都說在芝加哥機場轉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友人不斷提醒,別安坐在閘口拿着手機翻查電郵、上社交網站,登機閘口有任何調動,不會有職員在閘口揚聲提示,得靠乘客自己多看離境資訊顯示屏。轉這程內陸機,不敢有延誤,美國俄亥俄大學的教授早表明會親自在機場接機,為免成為美國國務院名為The Study of the U.S Institute(SUSI)學者交流計劃中的的麻煩製造者,等待轉機的兩小時,在閘口沒當低頭族,像回到十多年前,目光完全投放到現實世界,咦,對面的一對年長夫婦,示意我坐到他們那邊。

當地部分大學正忙着接待前來上暑期班的學生,熱情的美國夫婦,問我準備來美入讀大學嗎?是否需要幫忙?相同年紀,亞洲女士一般較美國人看來年輕一點,對於前健身教練與中學英文教師客套地說我看來只有二十多歲,禮貌一笑;然後,流利回答對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現狀、住屋、空氣污染、就業前景,香港回歸19年等等的看法。

不管對本土的政治經濟是否真的深究,每次出外,總有機會闡釋香港現況與願景,這趟還要認真點。這次到全美十大新聞學院之一學習交流的學者與傳媒人,來自18個國家與地區。主理整個計劃的美國教授一開首指明,這項目特色所在。「我相信被選中的學者,你們都是當地的精英,或會覺得美國付全費邀請大家來,就是想洗你們腦,對嗎?放心,我們不是為此,也沒有安排你們見美國政府人員,反而想聽聽你們介紹自己國家的新聞教育及傳媒業現狀。」

6星期學習交流,大部分日子每天上課8小時,細聽美國頂尖學者分享教學心得、學術研究成果,要嘗試擬定研究題目、找相同鑽研範疇的專家合作。沒想過來吸收新知識的多國學者已那麼投入,出席完歡迎晚宴,周日一起床,住同一宿舍的馬耳他學者就埋首整理報告重點,還有來自羅馬尼亞的她,已拉着美國教授細問交報告詳情。


學者交流計劃中,有的是大學傳播學院的管理層、有的是出色的新聞工作者、當地傳媒業界監管機構要員同時兼任大學講師,為這次短期交流,都得放下繁重工作與家庭崗位。身邊的學者與傳媒界紅人,在自己的國度,都是知名人士,和他們交往幾天,沒人擺架子。

單純的留學生活,出來社會打拚多年的人也許夢寐以求。得到多少,看到有多遠,未來每周都會試着分享。


相片由SUSI2016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