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

本文5/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都說在芝加哥機場轉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友人不斷提醒,別安坐在閘口拿着手機翻查電郵、上社交網站,登機閘口有任何調動,不會有職員在閘口揚聲提示,得靠乘客自己多看離境資訊顯示屏。轉這程內陸機,不敢有延誤,美國俄亥俄大學的教授早表明會親自在機場接機,為免成為美國國務院名為The Study of the U.S Institute(SUSI)學者交流計劃中的的麻煩製造者,等待轉機的兩小時,在閘口沒當低頭族,像回到十多年前,目光完全投放到現實世界,咦,對面的一對年長夫婦,示意我坐到他們那邊。

當地部分大學正忙着接待前來上暑期班的學生,熱情的美國夫婦,問我準備來美入讀大學嗎?是否需要幫忙?相同年紀,亞洲女士一般較美國人看來年輕一點,對於前健身教練與中學英文教師客套地說我看來只有二十多歲,禮貌一笑;然後,流利回答對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現狀、住屋、空氣污染、就業前景,香港回歸19年等等的看法。

不管對本土的政治經濟是否真的深究,每次出外,總有機會闡釋香港現況與願景,這趟還要認真點。這次到全美十大新聞學院之一學習交流的學者與傳媒人,來自18個國家與地區。主理整個計劃的美國教授一開首指明,這項目特色所在。「我相信被選中的學者,你們都是當地的精英,或會覺得美國付全費邀請大家來,就是想洗你們腦,對嗎?放心,我們不是為此,也沒有安排你們見美國政府人員,反而想聽聽你們介紹自己國家的新聞教育及傳媒業現狀。」

6星期學習交流,大部分日子每天上課8小時,細聽美國頂尖學者分享教學心得、學術研究成果,要嘗試擬定研究題目、找相同鑽研範疇的專家合作。沒想過來吸收新知識的多國學者已那麼投入,出席完歡迎晚宴,周日一起床,住同一宿舍的馬耳他學者就埋首整理報告重點,還有來自羅馬尼亞的她,已拉着美國教授細問交報告詳情。


學者交流計劃中,有的是大學傳播學院的管理層、有的是出色的新聞工作者、當地傳媒業界監管機構要員同時兼任大學講師,為這次短期交流,都得放下繁重工作與家庭崗位。身邊的學者與傳媒界紅人,在自己的國度,都是知名人士,和他們交往幾天,沒人擺架子。

單純的留學生活,出來社會打拚多年的人也許夢寐以求。得到多少,看到有多遠,未來每周都會試着分享。


相片由SUSI2016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