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從北京到安娜堡

本文19/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美國中部的大學校園等巴士,坐在花槽旁,身邊的男生抽着煙,準備轉身就走,怎知他比我更快一步。「對不起,煙熏到你嗎?我去另外一邊,真不好意思。」沒事沒事,只是花槽有隻大蟻,我才動身,與他在戶外抽煙一點關係都沒有。還有5分鐘就上車,突然收到負責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的教授手機短訊,叮囑千萬不要上那巴士去機場。

車都快到了,幹嗎要浪費10美元?明明安排好,坐最晚一班車去,晚上8時前到機場,在那邊上網打稿,不睡就行,凌晨5時多坐內陸機,時間都在掌握中,多好。要是坐的士,150多美元,千多港元,太貴了!在美國交流,當然最好乖乖跟着當地規矩,別太多個人意見,來了,就要試着了解美國人的做事方法。聽好指令,等教授安排,原來,他擔心我一人通宵在機場等,不想有任何事發生,怎也要另作安排。告訴他在機場很安全,他才不理你的個人意見。

為了跑去密歇根做訪問,自費買機票之餘,最重要是事先得到主理計劃的教授批准。參加這計劃的十多名學者不能隨時走堂、連休假日要離開大隊也得早點揚聲,同時要有明確理由,不能率性而行。美國人的自由,都有他們的框框,那有隨意不按章法辦事!

透過這計劃認識的美國學者,做事都很有規劃,6周的日程早就安排好,每個考察活動、傳媒業內人士的分享、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分享環節,都仔細列出,偶有嘉賓上的調動,但內容絕不含糊,文件都寫得清楚,加上每周都要填意見回饋,不讓參加者回國後才一口悶氣,不滿就要以文明方法盡快表達。友人說,美國的成功,其中一點就是當地人做事清清楚楚。要講重點,在電郵回覆得十分明確,絕對不賴。

一般人對美國的認知,未必天天收看CNN,荷里活電影該發揮了不少作用。從俄亥俄到密歇根,遇上了來自烏干達的Dr. K,與從前在北京三里屯酒廊唱歌的舒夏,一切都夢幻得像電影情節。2003年駐北京時認識的舒夏,她才21歲,白天在郵電大學主修英文,晚上就跑到三里屯去當歌手。那時候,不用跑新聞,幾乎每晚都與幾位從香港北上工作的友人去聽她唱《太委屈》。某一晚,找她不果,打聽下來,坐的士趕去北京西邊某酒吧,終於找到她的蹤影。

這13年以來,幾位朋友早已回流香港,沒多少人知道,一度沒音訊的舒夏,早前透過微博找到我,2016年, 會在安娜堡相遇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