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萬般帶不走

本文20/9/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聽校友說蔡老師離世了,想證實一下,你有消息嗎?」現代人,收到短訊,良久只讀不回,乃極之無禮。那天,不知該如何轉彎抹角,胡亂地說句不知道、跟進下、無可奉告,就更不濟;最後,還是一個符號也不回,請諒。身邊好友一直知道蔡老師的狀況,到他安息主懷,消息如何發布、何時向校友證實消息、社交網站已有人留言RIP,仍是沒反應?

是的,好友叮囑一切要尊重家人決定, 不管如何被動、搶先確認消息也是極之不當。從前跑新聞,要報道某位公眾人物去世的消息,不停聯絡其身邊好友、同事、上司,就是要打聽死訊是否準確。當遇上某些人支吾以對,總覺得對方礙事、並非傳媒友好,此刻,終於明白多了人家的難處。

人愈來愈大,這兩年都出席別人的喪禮。香港人長壽,男的平均壽命81歲,女性呢,平均壽命有87歲。去世的長輩,理應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生命只需好,不需長」這話只是用來安慰在世的人嗎?並不。周六晚上,出席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蔡啟恩前副系主任的安息禮拜。禮堂內與長廊都擠滿了親友,很多都是他的學生。電台主持林偉豪在社交網站留言:「蔡啟恩博士,桃李滿門。今晚擠滿來上最後一課的學生,大概是最準時,最少人走堂的一課吧。萬般帶不走,惟有知識與智慧長流於世,再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幸上過蔡老師的課。印象中,他是個非常嚴格的學者,從不會笑咪咪說功課可隨意交、死線可改完又改云云。做人做事都有要求,知識面很廣,每次上課有學生答不上簡單問題,他就會搖頭、有時按不住,愛之心、恨之切,就會冷冷地批評一兩句。現在大學評核教員能力,其中一項乃由學生點評加上打分,外界不時批評這種做法會令教員事事遷就學生,那用心傳授學問的蔡老師呢?他從不靠刻意討好學生,一樣令不少年輕人折服。

在安息禮拜,穿上黑色恤衫的年輕男生Samuelson,娓娓道來和蔡生Samuel十八年間的點點滴滴。在兒子眼中,蔡生學識淵博,求學之路持之以恒,用十年時間終如願取得博士學位,在宗教信仰亦認真追求,多年來在香港及澳門兩地用心教學。「這些年父親不斷傳授我寶貴知識,但情感上的交流,還覺未夠。」患病的日子,縱使有機會一起外遊,但兩父子總偶有意見不合。此刻回想,在短暫的時光,本該好好把握,其他小摩擦,根本沒必要。

天天得提醒自己,記着他的好,別把不相干的小枝節都放在心。試試吧!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加爾各答的天使

本文13/9/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上回提到放棄美好事業、獨個兒跑到印度當義工的香港女生,本是個在廣告界打拚十多年,有美貌懂生活的香港打工仔。也許在一般家長眼中,下一代不會天天尋夢空談理想,是最令人放心的。要是像君慧這麼率性,從2012年1月起,突然放下一切,跑去加爾各答為弱勢社群委身,都快五年了,還沒有計劃回家,怎算?

最近在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副主教的分享會上,重遇君慧的父母,愛女依然不在身邊,何解仍能從容?為人父親回我短訊:「我們有此喜樂和感恩,求之不得。正是:『家傳信德內,愛在傳承中』;八福貧居首,三德愛為先;副主教分享何處有仁,何處有愛;很好的引證。」近年帶領兩老成為天主教徒的陳志明副主教謂,君慧父母親自到印度,看到女兒過得快樂,與往日在香港不同,他們就滿足。





要是建議去印度探望君慧,多少人會願意同行?某年與新聞部攝影師去印度,身邊朋友談到的都是衞生問題,沒別的。親身到訪,主要跟着官式活動,沒去貧民窟、最惡劣的情況根本沒掌握。印度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度?多年後,學術界前輩建議隨他到那邊講學交流,順道商談合作計劃;想了又想,這次沒有拍檔,要單獨穿梭赴會,還是禮貌婉拒。

印度近年的風化案頻頻佔據國際傳媒的篇幅,有報道更引述當地官員提點,外國女遊客晚上外出要三思,穿衣打扮要「檢點」,否則後果自負。是外國媒體把這國家的個別情況渲染?有專責國際新聞的女編輯明言,喜歡旅遊看大世界,但不會選擇去這國家。 某次,與剛畢業的學生在連鎖咖啡店閒談幾小時,聽她分享一個人去旅行,如何滿載浪漫與驚險。年輕就是任性,不管父親如何不悅,小妮子不反駁不還口,努力工作儲錢,又準備下一趟的旅程。

問她下一站要去哪兒?熟悉國際時事的她語氣堅定地說:「計劃獨個兒去印度。」都二十多歲了,當地狀況如何,天天看外國通訊社稿件的她,當然有一定掌握。至親過分熱心,或是板着臉,子女最終事事保密,要經外人口中或透過社交媒體才知其最新狀況,那就更無奈吧!

能與今屆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的學者朋友維繫友誼,也主要靠社交網站與WhatsApp群組。印度女學者早前邀請談得來的朋友造訪她的家鄉,有幸獲邀已經感動,臨離開美國前,她送上一套手工精細的項鏈與耳環,上面有手繪畫,意即守護平安。

不管至愛身在何處,能夠平安、快樂,該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