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金像導演不接受火速「炒稿」


本文 23/10/2018刊於《信報》C8 女播天下

那三分半鐘長鏡頭拍了17 take,由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黃偉傑執導,專業攝影團隊中,加上消防員兼任攝影師,不得了!香港多間媒體大讚香港電台電視部與消防處聯手製作的《火速救兵IV》第一集,評論分析包括製作如何達美劇的水準、拆解整個拍攝過程、兼有導演的手稿。發個訊息給樹仁師弟,約好時間,一個小時後電話傾,再次感受到這新聞系畢業生不單沉醉電視電影製作,對新聞採訪仍然看重、依然有火有要求。

讀了四年新聞系課程、到本地電視台當過記者,及後到英國進修電影製作。拍《樹大招風》成為金像導演後,今次以消防員救援真實事件為藍本的《火速救兵IV》,十集當中,他負責執導首兩集,再次贏口碑。和他談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系課程如何與時並進,黃偉傑重提傳媒人大抵都重視過的名言。「要與科技掛鉤,別忘了內容才是王道。就算媒體怎變,都是載體變了,但我們報導新聞的精神是不變,對於何謂新聞,是要堅守的。正如拍劇,拍攝技術之餘,劇本要好。」



除了這句content is king,他還補充了這幾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實例。「我看不過眼,目前正經的報導,「炒稿」的問題很嚴重,我不開名,一看就知他們沒有看過整部劇,只是看了預告片,真的很多是這樣子。見是話題,左抄右抄,資料又錯,例如棠哥(劇中主角歐錦棠)左手甩骱,是以前的事,就報導是拍我的劇弄傷的。亦有看到我在臉書的感想,就當是和我做了訪問,就是Copy and Paste,絕大部分都沒有致電和我聯絡,亦沒有發過短訊給我。」

反正都是一面倒的讚美,在黃偉傑眼中,他看重不是評論是否正面,強調報導就是要認真。「訪問我很容易,你給我發個訊息,我很樂意和你談。我著重第一手資料,如果沒有訪問過,只是抄,有機會錯,對不起這件事。以前我們讀書時也知道,抄是大忌來的。到現在連大的媒體也抄,真是救命。」

當有人覺得用手機都拍到有聲有畫,到大學或學院去學拍攝學說故事,是否仍有需要?「人人懂不等於是專業,要有實戰經驗去做這件事。你用手機拍,和我用手機拍,都有分別的。不是媒體或工具本身,是說故事的能力。現時的網上平台,他們說故事的方法不是我們傳統那種,都有人欣賞,我不會貶低他們,而我作為電影人或拍電視,我想告訴大家何謂專業。我們經過詳細的計算,拍這一場,不可以馬虎,涉及很多,包括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科技上很多要克服。不論修讀新聞或電影相關學系,最重要都要保持專業。」

如上次「山竹」來襲,在新聞看到的很多都是網民拍的片段,傳媒的角色除了策展、派人去做現場直播,多少人仍覺得媒體發揮到有別於網民的水準?黃偉傑補上:「我覺得怎樣處理和消化網民拍的片是最大問題,拍的片段,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取態,重要是怎樣運用。」

傳媒人該是專業的,任何時間,莫忘初衷。



*相片由黃偉傑提供
#李家文 #副刊專欄 #女播天下 - 金像導演不接受火速「炒稿」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哪有人從不口出惡言 

本文 17/4/2018刊於《信報》C8 女播天下

過去幾天出入醫院深切治療部,站在他床邊時間不多。留在另一房間,和家屬在一起,聽着他的成長故事。在英美升學返港不久,Edward就加入樹仁,一做二十多年,主要負責系內行政工作、包括跟進學生選科等大大小小疑難。記得,1996年新聞系學生去哪機構實習,由系主任提意見,他負責聯繫:「你為什麼不去那電視台面試?系主任安排你去……」

當時沒有膽量申請大台實習位,到畢業前幾個月,正職上課,兼職當了那電視台記者,他又關心道:「為什麼把頭髮剪到這麼短?」新聞部上司要求,不能不配合嘛。結果,畢業戴上購自旺角雅蘭商場的假髮。21年後,用手機翻拍畢業禮上和他的合照,Edward的哥哥與妹妹一看就表示有印象。原來,他一直珍而重之,將這些舊相片都擺在家中顯眼位置。



回想他的生活點滴,家人異口同聲指,歷屆學生找到好工作,有理想的發展,他打從心裏欣喜,總不忘和家人分享。至於工作壓力有多大,他從不提。默默打拚多年,從來沒有投訴工作量多、或指誰誰誰不合作影響他辦事。系內同事欣賞他有擔當,喜歡他只做實事、從不把責任推給別人。

在李鶴齡Edward口中,從不出惡言。這份涵養與修為,多麼難得。校友與學生有時笑說:「他對女同學態度特別親切,近乎有求必應。」傳到他耳邊,不反駁,笑一笑就繼續工作。在教學大樓新聞與傳播學系系房外,掛了一排不同年份的學生集體畢業相。用手機翻拍,展示給他家人看。「原來大部分都是女孩子來……」這個系男少女多嘛,說他主力幫女生,該是刻板印象而已。

也許沒太多人知道,Edward有位拍拖9年的女友,為了好好保護這份感情,一直低調地專一。在深切治療部的房間等消息,不想瀰漫太多負面情緒,都在回想他的好。溫婉的女朋友訴說着,長情男友專注工作,試過忘了她的生日,手機wallpaper更是別人的相片。「他wallpaper上載的是校監(胡鴻烈)及校長(鍾期榮),我當時問他,是否真的那麼愛樹仁……」聽到這裏,淚水已流到嘴邊,弄濕口罩。

在樹仁服務超過二十年的他,一直安分、忠誠、無機心,在工作崗位奮戰到最後一刻。因腦中風,在醫院留醫。愛錫他的親友、同事、校友,包括跨國公關公司高層、資深傳媒人,還有多個學系的教授等,連日來趕來和他打氣,在床邊感謝他多年來的照顧。

這些年來,他出席學生的畢業禮,都隆重其事,西裝筆挺,掛着滿足親切的笑容。學系的迎新活動,他總全力以赴,大學收生日子,他在校園穿梭奔走。

一切美好片段,長留心底,永遠懷念Edward。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台灣新聞機構管理層

本文 20/3/2018刊於《信報》C8 女播天下

從九龍接她到寶馬山吃頓校園食堂便飯,路上就開始談新聞。明明回港放假,她還是放不下專題節目,要遙距審稿。一個香港女生,二十多年間,在台灣TVBS由專題記者、編輯晉升到新聞部執行副總監,不用懷疑,該是工作狂。由選題到搜集資料,王結玲不時都參與,管理層如此事事關心,總有人質疑是否信不過下屬。「我不是什麼高層,我熱愛新聞工作,在資料搜集時,我的角色是節目製作人,我了解觀眾,更可以引發觀眾的共鳴,現在不就是要找回電視機前的觀眾嗎?」


台灣如是,香港亦然。問年輕人昨天有收看電視新聞嗎?他們用很誠懇的眼神互相看望,明白。幾位友人在其他大學任教,情況類似。當未完全失去年輕觀眾,要挽回他們的心,該是靠獨家且有養份的報道吧。不少聲音批評台灣電視新聞質素低,結玲從不搶着反駁。「埋怨沒有用,就用作品來說話。」

本月中剛播出探討空氣污染專題,她馬上分享連結,仔細告訴我如何策劃。投入程度嘛,就是和新聞工作談戀愛。「我去年12月看了一篇報道,當中一句話說,國衞院的一份空污健康報告,準備在1月發布。我就決定開始找資料。稍後有記者會報告內容,自己看完再修正。這是影響全台灣人民,我們要大做。」

作為新聞部執行副總監,她1月初自行寫好計劃書,包括虛擬設計要求。48分鐘節目,內容涉及眾多數據,為了令觀眾易吸收,她要求有4組各40秒左右的虛擬動畫。和主編及後製溝通好,讓動畫師有一個月時間去畫。香港時間緊張,人手不足,在她眼中,都可以解決。「這個要看主管的規劃和人力分配,重要是我們有沒有讓人有發揮的空間和機會。」

新聞機構要開展一個專題,能夠動用多少賢能?台灣這家電視台的運作,只供參考。執行副總監這次定了題目,去年12月鎖定好由哪個記者執行。對採訪誰有要求,最後邀約得靠記者。「記者人選,我要求用心,平日看他們新聞來觀察,他是專題組的,主跑醫療,合這主題。攝影師,我只和他們主管說好,目標作品要參賽,不可以不行。」上月開始採訪,前後22天,撰稿配音剪接共15天。到完成作品,看到攝影師謝賢熺把預告片上載到自己臉書賬戶,引來同行紛紛留言關注。那份滿足感,旁人都能感受到。

在新聞部沒有人當面質疑獲獎無數的王結玲,有她在,的確,收視有保證。她回香港放假那幾天,收視就有差別。「新聞部有沒有給記者充分的教育輔助與權力,如果真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媒體人,而觀眾不是只想看膻色腥的新聞,媒體和社會之間的落差我想會減少。我覺得新聞記者最重要守住『新聞魂』,你要告訴民眾什麼,如果你是所有消息來源的第一手把關人,你的第四權在你手中時,這也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做好做滿每個職位上的職責,不會有人批評你。」

「你對你的事業有興趣,你的工作一定會做得好。」這道理,富豪與打工仔都明白,重點是要夠幸運,找到夠餬口又有興趣的工作。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釋放自己的出口

本文 13/3/2018刊於《信報》C8 女播天下

入電影院看紀錄片《燈亮時》,沒先看故事簡介,只知道是師妹的作品。羅展凰三個字,在前系主任黃夢曦老師口中,不知提過多少遍。

這位成績好、深受老師愛錫的新聞系畢業生,與同屆樹仁同學、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黃偉傑一樣,都曾經投身新聞界。當前線記者,要以中立客觀的態度去報道社會大小事;轉了另一跑道,使命感不減。執導紀錄片,帶出的不只是「無障礙劇團」成員為追尋理想、克服自身困難的勵志故事。



友人對新聞專題要求高,常說看夠一個個患重病個案,感人的第一身分享,教人落淚的鋪排,有時過於煽情。展凰記錄分別行動不便、視障與聽障的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成員,透過戲劇培訓及演出綵排,繼而踏上台板,很多幕,深情分享、沒刻意營造煽情效果。深宵向導演請教,她特別提了主角之一包包。

自小已聽不見聲音的包包,無法用言語與人溝通,只希望有朝一日用說話感動別人,導演明言有掙扎過,應否將包包與祖母的合照放在片中。

「因為她在訪問中多次提及已死去的祖母,後期剪接時,我有想過是否問包包拿一張照片。但最終我沒有,因為除了覺得太煽情和外露之外,也想將這個空間留給觀者去自行感受。因為她的情感已來得很真摯,那麼多了一張照片又有何分別呢?正如你說,中國人比較含蓄,還是將它收藏為好,可能聯想的力量比眼見耳聽還更大。」在電影院聽着包包細訴如何想念最疼她的祖母,就聯想起不久前去世的外祖母,流着兩行淚。共鳴,大抵是這個意思。

人生總不完美,有健康就想富貴,有美貌就期望有智慧,生了小朋友就想他品學兼優,沒完沒了的追求,究竟得到幾多個讚才滿足?片中沒刻意說教,展凰明言,可能跟她的人生觀有關。「我不是一個很相信積極人生、樂觀面對逆境的那種人,甚至我對社會是悲觀的。但我相信每個人有獨特性,因着自己的獨特,會揀選一條路走下去;即使面對困難,最終也是自己想方設法面對。以這觀念來看,其實所有人都一樣呀,不是因為你有殘障,就要特別逆境自強。人生規律,好像應該如此。或許就是這想法,植根在我拍攝和敍事的角度裏。」

紀錄片的主角,一年間心路歷程起起伏伏,最終找到力量繼續走下去,共同覓得釋放自己的出口,好好去演出。

很喜歡特別印製的門票, 上面有這麼一句:「為自己演齣好戲」。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懷念與感激新聞界前輩潘顯名

 本文 9/1/2018刊於《信報》C8 女播天下

 律敦治醫院某病房外,站滿了新聞部前同事與行家前輩。人稱潘叔的無綫電視新聞部老臣子潘顯名,將一生精力獻給新聞界。由初級職位起步、到跑到前線追蹤新聞事件、之後坐鎮新聞部,不只負責調配採訪團隊,他,是採訪部的重要人物。記者、攝影師、工程人員、多位管理層,和他共事多年,很明白他的脾性。

 潘叔經常說:「One就One,Two就Two,No Three。」「阿潘辦事你放心。」在一家公司打工幾十年,面對過多位管理層,他不是滑頭的世界仔,採訪主任,甚至經理級,有時決定做得不好、猶疑不決,時不時就會被他當面點評。對着年輕一輩的新記者呢,他細心有禮,新人做事錯漏百出,他在電話批評幾句,然後私底下就會安排妥當。 那些年,新人來到大公司,無權無勢無地位,有幸遇上這位新聞部靈魂人物,是緣分。常說年輕人不懂與人相處,與同事打開話題也有困難,開口也往往詞不達意。潘叔呢,有時會毫不客氣地點出年輕記者一言一行有何閃失,目的不只在教訓,更希望對方下次別再出事。

某年,有位新聞部公共事務組的女記者離開人世,某報選上了一幅她和另一實習記者的合照放上頭版、再加一兩句形容。不經大腦的前實習記者說:「其實我和她不熟……」潘叔一聽,即時輕聲說:「你不應這樣說的,人家會誤會你的說法,知道嗎?」在職場上,真心提點新人的,我遇過,我真的遇過,多麼幸運,感謝潘叔。

 
上月,他出席前上司的生日聚會,精神看來很不錯,在場應沒有人知道,潘叔當時已患重病。他從來不要打擾別人,在新聞部從早到晚停不了的工作,別人爭取多一點午飯時間,只希望可以上飯堂吃頓飯小休一下;他呢,總是等到下午新聞部主管開會分工,他才用幾分鐘跑上去飯堂買個包。「潘叔,反正我要上去買飯,順便幫你買呀……」他一手拿着電話,禮貌搖搖頭說:「不用,阿潘一會兒自己上去,你先吃飯,一會兒早點出去,否則穿梭巴士走了,你又遲到,到時被採主罵就不好了。」

忙亂的新聞部,有他,很多採訪安排會更加定當。當然,每家公司總不會說沒有誰不行,但潘叔是另類,他投入工作之程度,簡直當是自己生意。想要領功?不,他多年來全力以赴、鞠躬盡瘁,不是為討好上司,他,是為做好新聞工作。

在潘叔的生命中,除了工作,還有兩位重要女士,他的太太與愛女。也許不想令至愛擔心,潘叔一直沒有告訴太太患病,直到在家中不適送院,他的身邊人才知潘叔獨力抗癌。不想影響別人,是他的作風。潘叔做人處事認真謹慎、心思縝密、光明磊落,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後輩。潘叔,無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