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電影院看紀錄片《燈亮時》,沒先看故事簡介, 只知道是師妹的作品。羅展凰三個字,在前系主任黃夢曦老師口中, 不知提過多少遍。
這位成績好、深受老師愛錫的新聞系畢業生,與同屆樹仁同學、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黃偉傑一樣,都曾經投身新聞界。 當前線記者,要以中立客觀的態度去報道社會大小事; 轉了另一跑道,使命感不減。執導紀錄片,帶出的不只是「 無障礙劇團」成員為追尋理想、克服自身困難的勵志故事。
友人對新聞專題要求高,常說看夠一個個患重病個案, 感人的第一身分享,教人落淚的鋪排,有時過於煽情。 展凰記錄分別行動不便、視障與聽障的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 成員,透過戲劇培訓及演出綵排,繼而踏上台板,很多幕, 深情分享、沒刻意營造煽情效果。深宵向導演請教, 她特別提了主角之一包包。
自小已聽不見聲音的包包,無法用言語與人溝通, 只希望有朝一日用說話感動別人,導演明言有掙扎過, 應否將包包與祖母的合照放在片中。
「因為她在訪問中多次提及已死去的祖母,後期剪接時, 我有想過是否問包包拿一張照片。但最終我沒有, 因為除了覺得太煽情和外露之外, 也想將這個空間留給觀者去自行感受。因為她的情感已來得很真摯, 那麼多了一張照片又有何分別呢?正如你說,中國人比較含蓄, 還是將它收藏為好,可能聯想的力量比眼見耳聽還更大。」 在電影院聽着包包細訴如何想念最疼她的祖母, 就聯想起不久前去世的外祖母,流着兩行淚。共鳴, 大抵是這個意思。
人生總不完美,有健康就想富貴,有美貌就期望有智慧, 生了小朋友就想他品學兼優,沒完沒了的追求, 究竟得到幾多個讚才滿足?片中沒刻意說教,展凰明言, 可能跟她的人生觀有關。「我不是一個很相信積極人生、 樂觀面對逆境的那種人,甚至我對社會是悲觀的。 但我相信每個人有獨特性,因着自己的獨特,會揀選一條路走下去; 即使面對困難,最終也是自己想方設法面對。以這觀念來看, 其實所有人都一樣呀,不是因為你有殘障,就要特別逆境自強。 人生規律,好像應該如此。或許就是這想法, 植根在我拍攝和敍事的角度裏。」
紀錄片的主角,一年間心路歷程起起伏伏, 最終找到力量繼續走下去,共同覓得釋放自己的出口, 好好去演出。
很喜歡特別印製的門票, 上面有這麼一句:「為自己演齣好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