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有看台灣電視新聞節目嗎?

本文24/11/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身在台灣的她,久不久跟我分享新聞部最新作品,這一趟是老鷹滅絕的一小時專題。探討保護生態的題材,很有教育意義,不曉得能有多少收視率?用智能手機看她傳來的連結,「你有多久沒有抬頭看看天空,看看我們的土地,還有看看人類自己製造了多少問題?」這段旁白,很有台灣味兒。在寶島攝影師的鏡頭下,香港仍然美得不像話,畫面加上兩行文字,「擁有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卻有麻鷹密度最高的天空。」香港自2007年起,每年都在西貢舉行香港麻鷹節,不是愛鳥之人,或許所知不多。

30年前選擇到台北讀書、發展的香港女生,此刻坐到新聞部第二把交椅,時刻想着為台灣找出路之餘,還惦記着自己的家鄉。放了幾個月大假後,埋首多個大項目,包括找來一位女主播加上攝影師,完成這冷門大作。「這主播在我們電視台5年,沒有人知道她的長處。她一直走娛樂,我接手部分節目,跟她接觸多了,發覺她文筆好、口條好,對生態有一顆熱心。老鷹去香港,就問她想不想試。」在香港傳媒機構,何嘗不是臥虎藏龍,只是,真的有機會被管理層發掘到的幸運兒,能有幾個?

上次跑去台灣拍紀錄片,跟這位香港過江龍做訪問,那時她就說好,放大假之後,要努力做好傳承工作。事隔幾個月,她主理十年的新聞節目得了卓越新聞獎,也嘗試做更多當主管該做的事。「很多人沒有被看見,當主管的人,知道你手中每個人的專長在哪,你給機會了嗎?我希望一帶一組,讓他們的新聞魂起來。」得公平點說,這位執行副總監是工作狂,一天工作14小時,對身邊人要求也高,未必人人受得了。


局中人全力以赴,理所當然,然而,在島內,批評電視新聞製作團隊的聲音,從未減少。台灣某知名紀錄片製作人,去年夏天在香港一個紀錄片工作坊的發言,就夠重夠狠。「你還去研究電視新聞?台灣早已不再多看這些水平的新聞,去探討電視台記者有什麼難處,說實話,真是老話題。」自覺是幸運的,去年在雨傘運動前後,找到兩位香港電視新聞記者成為紀錄片主角,跟了他們一年,拍出來的效果不夠好,但在多家大學試映交流,香港觀眾對電視台記者及一眾新聞行家面對的挑戰,依然關心,就算是批評,也是愛之深。

本周五中文大學那場試映會,會有受訪個案一起來分享,有興趣來指正、交流嗎?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何時傳授人生大道理?

本文10/11/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又不知道會被編配到和哪位學長一組,要是對方太說教,話不投機,怎算?即使大家約出來吃飯,一對一真的擔心,不知找什麼話題和他談,如果有幾個校友帶着學生就好一點。」要知道年輕人有什麼想法,很多時,都會虛心聽聽這老實小伙子的意見。有機會結識傳媒界素有經驗的校友,要做習作找個案也可多條渠道,想找兼職又更多門路,和熱心學長多交流,不夠吸引麼?

幻想自己今年才20歲,他們的顧慮不是完全沒理由。很久很久以前,最怕農曆新年去拜年,一年才見一兩次的長輩,話題總離不開未來有什麼打算、如何規劃人生;知道你是新聞系學生,就會問如何看香港傳媒生態。這些課題,放假時拿出來討論?某學生坦率說:「平時已有很多講座及分享,要對傳媒行業多些了解,機會真的不少,加上大學生生活真的忙,未必有時間參加師友計劃。」

忙什麼?兼職賺學費、生活費,不是什麼新鮮事。20多年前,一下課就跑幾場私人補習,最怕講師教授不好好管理時間,延長10分鐘下課,已走了一班往九龍城的108號隧巴,影響緊接的兼職安排!半工讀的日子,辛苦得來也要對自己好一點,見到喜歡的,馬上要擁有,難忍到大減價。三年級跑了去英國找他,還坐上歐洲之星順道去法國。那年,在彼邦的小書店,覓到她多本大畫冊與自傳,三折呀!此刻,都放在辦公室的書櫃。上周在德國再買五六本她的相片冊,更便宜。

至少一半心頭好收藏在辦公室,有關新聞學與紀錄片相關用書,還有中學時代以零用錢買的電影書籍與亦舒作品。每次出外採訪的記者證,與各大型活動、會議提供給傳媒的資料,基本都好好保存在文件櫃內。有朋友連寫滿被訪者訪問內容的記事簿也不捨得掉。十數年間,好友保留了多少本外訪記事簿?

又想當年?記事簿也不多用了!現在直接將要點存在智能手機,那什麼時間再點出來看看?反正每次遊歷、公幹,不少友好都將所見所聞貼上面書,要不建議學生、校友將在世界各地的採訪、執導、活動策劃、廣告製作,以至一個人在途上的真實經歷集合起來,上載到母校網上平台《新傳網》的「不只是窮遊」欄目,引導學弟妹站在哪位置看世界,亦鼓勵自己有系統整理旅程的相片與思路,是否行得通?


周六在師友計劃開幕禮,播放女學生一人製作在法國遊雪山的短片,建議每組數算下全組代表,在公在私合共去了多少個城市。當中有多少相片、片段可整理一下,然後供稿,有望成為每月最佳作品?打開話匣子,由古巴或赫爾辛基談起也好, 總之,別再有前設,學長才不會只談人生大道理,放心。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用20多年時間尋找答案

本文3/11/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對他沒任何幻想,初次認識,不會有什麼要求。短短幾天,感覺相當不錯。他叫萊比錫,不花巧、很有內涵,上網搜一搜,就會知道他的經歷,已成為多部紀錄片的題材。1989年,才中學二年級,當年在德國發生了震驚全球的事件,只在電視新聞看過。柏林圍牆倒下,畫面的確震撼,事隔25年,對前東西德人民有多大影響?找些德國新朋友去請教,人家也難三言兩語去分享,畢竟,他們的經歷遠較香港的朋友沉重,要是連德國的歷史也知道不多,叫人家從何說起。

像大學教授面對幼稚園程度的小孩, 或許準備個動畫懶人包,試着一分鐘令對方大概了解德國25年間的變化,也有教育意義,但就比較表面。找到萊比錫,他最近忙着國際紀錄片與動畫影展,在登記中心、去安排門票的地方,遇上的都是紀錄片愛好人士。連續多天都有大師級人馬與獨立製作人的作品登場,其中有一部片,導演用了20多年去拍攝,選了幾位、或是更多的主角,從東西德時期到德國統一後,這些個案的心路歷程、人生高低、家庭突變,都在片中盡量呈現出來。一部紀錄片拍了這麼多年,當中有多少個案在德國統一後某年某月某日已沒法追蹤?又有哪些人生活不如意,不想導演再跟進?



作為觀眾,安坐電影院看那部經年製作,不只佩服導演有遠見、有毅力,鋪排20多年,終能在德國統一25周年,透過紀錄片,讓外界細心傾聽當地部分人民的想法。原本說過要好好收藏東德紙幣的少女,25年後再訪問她,有名車、住大屋、物質看似一無所缺的女強人,還想着東德的人與事?紀錄片中另一位女主角,2015年已經離開人世,導演追蹤了她的下一代,帶她已長大的女兒去看看媽媽那些年為國家的付出,不管上一輩的決定是對是錯,翻開她的書信、檔案,還有她媽媽在鏡頭前的剖白,那珍貴的口述歷史,都對德國以至全球不同角落的人民有參考價值。

如何以生動的方法去教授歷史以至國際新聞分析?上網有海量的文字、圖片,但資料太多,哪些最能反映實況?獨立紀錄片製作人眼中的個案,不只一面唱好德國統一就生活無憂,為了整個國家,每個個體可以如何配合、有什麼犧牲?一部紀錄片要成功,其中關鍵,乃被訪者有多認同製作人拍攝的理念。雙方沒有充分信任,紀錄片難拍出真正的味道。當然,傳統新聞專題的紀錄片,又是另一值得探討的課題。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放養與自律

本文27/10/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黃昏6時,在慕尼黑街頭,一名途人打開行人路的透明膠箱,拿出一份當地報紙,然後把硬幣投進箱內指定位置。那個透明箱,根本沒有上鎖,光取報紙不付款,原則上不會受到什麼阻攔。德國人自律,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親眼看到,馬上拿起相機拍下當地人日常生活瑣事,同行的香港朋友不禁苦笑:「猜猜在香港街頭這樣自動售賣報紙,多少人會隨手打開箱子取報紙,然後投下現金才走?」

香港當然有自助售賣機,賣飲料、食品、紙巾等,那機器一律上了鎖;要不以往到旺角某某商場,熟客想買光碟心頭好,也是手執物品、然後自行把現金放在看似沒有管理的收銀枱,當然,看真一點,附近總有相關人士把關,客人不會夠膽不付款。來到德國,一排透明膠箱置在熙來攘往的街上,箱子內不單有報紙,還有誠實消費者投下的現金,一下子找兩個人就能快速搬走,甚至不必派人把風,自然對國民質素滿有信心。



坐火車嘛,乘客不用經過什麼閘口,買了票沒有?久不久才有職員查票,比率不高。有些年輕遊客鑽空子,不買票就享受免費旅程,事後還把成功不付車費的事跡告訴身邊多位朋友。究竟,要多大氣力、用上多少年,才能學會自律?網民分享德國父母如何教子女的文章,在社交網站常有轉載,其中一個重點, 乃是「放養」。簡單點,就是讓孩子自己從挫折中走出來,別天天圍在子女身邊提醒、管束,試着讓他們承擔責任,前面的路怎樣走,引導過就要放手。

他日是否能訓練出獨立思考、自律,還是變成沒人管的壞分子?香港素有國際大都會的美譽,參考過外國的成功經驗,何不試試看?光是搜集網上資料,得知德國、日本等地如何教導下一代,轉發之後,在面書按個like,然後又要下一代接受富有香港特色的高壓教育法,那不是原地踏步麼?

在慕尼黑只停留了短短的三天兩夜。在Marienplatz鐵路站下車,步行一兩分鐘,教堂、博物館、歌劇院、購物商店就在咫尺。周六下午,本地人與遊客也多,但沒見有人大聲談笑、更不會因走路慢點而被人家推撞。

當地家長帶着年幼小童到市中心,有的也會用車,成年人就像踏單車坐在前面,兩三歲小孩就坐在後面的小座位,看來挺舒服。不過這車款引進香港不一定受歡迎。怎放心讓小朋友獨自坐在後面小籃子,要是壞人一手把小孩抓走怎辦?

德國人的放養理論,很浪漫,對小孩如是,對身邊人也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