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用20多年時間尋找答案

本文3/11/2015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對他沒任何幻想,初次認識,不會有什麼要求。短短幾天,感覺相當不錯。他叫萊比錫,不花巧、很有內涵,上網搜一搜,就會知道他的經歷,已成為多部紀錄片的題材。1989年,才中學二年級,當年在德國發生了震驚全球的事件,只在電視新聞看過。柏林圍牆倒下,畫面的確震撼,事隔25年,對前東西德人民有多大影響?找些德國新朋友去請教,人家也難三言兩語去分享,畢竟,他們的經歷遠較香港的朋友沉重,要是連德國的歷史也知道不多,叫人家從何說起。

像大學教授面對幼稚園程度的小孩, 或許準備個動畫懶人包,試着一分鐘令對方大概了解德國25年間的變化,也有教育意義,但就比較表面。找到萊比錫,他最近忙着國際紀錄片與動畫影展,在登記中心、去安排門票的地方,遇上的都是紀錄片愛好人士。連續多天都有大師級人馬與獨立製作人的作品登場,其中有一部片,導演用了20多年去拍攝,選了幾位、或是更多的主角,從東西德時期到德國統一後,這些個案的心路歷程、人生高低、家庭突變,都在片中盡量呈現出來。一部紀錄片拍了這麼多年,當中有多少個案在德國統一後某年某月某日已沒法追蹤?又有哪些人生活不如意,不想導演再跟進?



作為觀眾,安坐電影院看那部經年製作,不只佩服導演有遠見、有毅力,鋪排20多年,終能在德國統一25周年,透過紀錄片,讓外界細心傾聽當地部分人民的想法。原本說過要好好收藏東德紙幣的少女,25年後再訪問她,有名車、住大屋、物質看似一無所缺的女強人,還想着東德的人與事?紀錄片中另一位女主角,2015年已經離開人世,導演追蹤了她的下一代,帶她已長大的女兒去看看媽媽那些年為國家的付出,不管上一輩的決定是對是錯,翻開她的書信、檔案,還有她媽媽在鏡頭前的剖白,那珍貴的口述歷史,都對德國以至全球不同角落的人民有參考價值。

如何以生動的方法去教授歷史以至國際新聞分析?上網有海量的文字、圖片,但資料太多,哪些最能反映實況?獨立紀錄片製作人眼中的個案,不只一面唱好德國統一就生活無憂,為了整個國家,每個個體可以如何配合、有什麼犧牲?一部紀錄片要成功,其中關鍵,乃被訪者有多認同製作人拍攝的理念。雙方沒有充分信任,紀錄片難拍出真正的味道。當然,傳統新聞專題的紀錄片,又是另一值得探討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