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0/8/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暑假不短,只是因為隻身離港一個多月,
為了抓緊自己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 把5歲多兒子留給家人照顧,這樣的工作女性,不是好媽媽,至少,
以自己的情況來說,就難以兼顧事業與家庭。趁回校在即,
帶着他出外玩幾天,這個短線旅行其實從出發到美國前已經定好,
小孩子整個假期,就是每天計算何時到8月下旬。在智能手機,
傳來他細心抹行李箱的片段,每次視像通話,他總會問:「
你何時回來呀?快點回來,我們何時去旅行?」對於小人兒來說,
媽媽不在身邊究竟有多大影響?
小時候鮮有埋怨自己欠缺家庭樂,有飯吃、有書讀有媽媽,
比起在落後國家生活的小朋友,不知有多幸運,還投訴什麼。
只是逢父親節、農曆新年要見親友,才會有點情緒起伏。
到在大學教書,經常遇上父母離異、家庭出問題的學生,
個別學生遇上人生最慘痛經歷,還是好好地學習。既然身世已夠苦,
就務求不繼續做悲劇人物,不把上一代的錯延續下去,
不找理由做廢青,已承受夠多苦難,理應對自己好一點。
傷心的事藏在心底就行了,真的嗎?
友人一直想念一走了之的媽媽,回想兒時沒有她的音信,
連學業也放棄。「當時沒有人知道媽媽只帶了我哥哥走,
我就由爸爸照顧,第一個星期獨自在家裏沒事幹,
也不會回學校上課。後來老師緊張,說要見家長,
我就坦白告訴她地址是在某工廠大廈,晚上就只睡在地上,以後,
功課不交,老師也不再惡言相向,他們大抵明白我的處境有多苦。」
小朋友沒有至親在身邊,表面看來沒什麼特別,
是讀書材料的自然上進,不必人家擔心。要是成績未如理想的,
就一律視為自暴自棄?不懂事?身邊某長者,
從不覺得當年搞婚外情有什麼大不了,
還老埋怨太太天天在子女面前搬弄是非,令小朋友從小就抗拒爸爸。
「他們不知道爸爸工作有多辛苦,
只埋怨我沒有抽時間陪他們去公園,但別忘了,他們住大屋、
能接受好的教育,都是靠我打拚爭取回來的,
為什麼他們和我的關係如此冷淡?就是全聽了媽媽對我的不滿。」
供書教學當然偉大,只是時代不同, 小朋友從互聯網感受到大世界,有比較嘛,
自然對何謂父愛母愛有更多理解。某天晚上,難得和他通宵對談,
在手機點選了一些父子日常生活片段給他看,他不絕點頭,
拋了這句「我真的從來沒有這樣和子女玩過,
原來爸爸不再是高高在上,我還有時間,要補救。」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