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但要快!你是否知道快與急是不同的?」深宵在他家,很努力地想,其實明白,只是一直做不到。打鼓老師續說:「處理快歌,節奏快,但不是急。你就是急性子,想也未想好,就馬上要做,根本沒有好好理解。」面前二十三歲的老師,點評非常精準。
當然,人到中年,想急也急不來,開始放慢一點腳步。要找寫稿靈感,習慣靜靜地留意身邊人在忙什麼。最近在食店見到年輕男女唱歌表演前,做好準備在社交網站現場直播,不管食客在談笑,還是眼睛只看手機,兩人在整場演出依然投入。那份專業精神,跟六七十後沒多大分別。社會部分尊貴人士常常對時下年輕人看不順眼,認為他們只愛玩樂。要了解香港九十後想法,積極點,在小休走上前邀約詳談。
某晚,趁他們表演前半小時淺談。女主音Sasa說,十七八歲參加歌唱比賽時,認識了表演嘉賓組合,開始走上夾band之路。「因為那組合的主音正職太忙,我就補上位置,一年後就開始在商場當駐場演出,平均每周一次,每次九十分鐘,初時可以唱我們自己作的歌。」 如是者一唱三四年,期間組合來來回回已換了不少隊員。「玩音樂很難賺錢,但生活就要錢,要向現實低頭,有些組員走的就走,個別留下來也經常沒有時間練習。而我由拍拖至結了婚,另一半也不太喜歡我夾band,我要花很多力氣讓他認識我的band友,希望令他放心。回家後不管多累,都會做好家務,讓他明白,我愛音樂也盡力兼顧太太的本分。」
在商場與小店獻唱多年,某天,終有唱片公司對她有興趣,但對方要求走主流音樂路線,為了堅持自己的音樂方向,Sasa寧願放棄大好機會,繼續日間任法庭謄寫,晚上才沉醉音樂世界。
看似緊密的關係,究竟明白對方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