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非常時期的電影橋段

本文29/3/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第一次走進電影院,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舅父帶我去欣賞荷里活大片《油脂》(Grease,1978)。當年才幾歲,印象模糊,陳年往事,只有媽媽最清楚。小時候的周末好去處,不是逛公園,而是跟着大人鑽進電影院尋夢。那時的小小電影發燒友,一天連續看兩三部電影也不會中途睡着,來到中年,不知體力是否支持得了。翻開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及訂票手冊,其中一天,將連續欣賞三部天主教文化獎入圍作品,中間再加一部年輕傳媒好友推介的電影,黃昏至晚上一口氣看四部片,前一天不能再只睡三四個小時,要不然就白白浪費了多國電影人的心血。

電影人要完成一部令人動容的作品, 除了有資金支持,有的還要膽識過人。例如俄羅斯導演明斯奇的作品《幸福北韓》,製作團隊如何拍攝到北韓真實的一面,試圖還原真相,探討這神秘國家怎打造宣傳,110分鐘的片子有多少震撼畫面,相信不只新聞工作者想看,不過,三場都滿座了!曾有友人到過北韓旅遊,明知所見所聞跟真實有莫大的差距,但曾經到此一遊,感覺還是挺良好的吧。

那年駐北京,在酒吧街認識了一位在大學英文系讀書的兼職女歌手,在她眼裏, 北韓與幸福感覺完全找不到交接點。「我的親人在北韓窮得根本沒東西吃,真的很慘很慘,後來找機會偷走,外人不能想像,那狀況有多惡劣。」當年三里屯酒廊歌手,沒有像陳可辛《如果.愛》電影下成為大明星,她用自己的方式跑到美國完成學業,在當地嫁了位華人博士,生了兩個可愛女兒,平平淡淡的小婦人生活,正是她所求。「我很喜歡美國文明一面,在這兒一切有規矩,較國內好多了,以前的生活看起來很精采,其實並不。」

她的經歷嘛,作電影題材拍出來的話,觀眾也許嫌起伏太多,橋段太誇張。別說大陸,單單在香港,近期某新聞主角面對傳媒鏡頭說了大堆對白,不管香港觀眾相信不相信,總之看到男主角盡量顯得開懷的一面,就更覺在看一部驚慄片,只盼他已盡力演好故事的角色後,一家人能齊齊整整自由生活就夠。



話說回來,今屆國際電影節中,丹麥片《英雄戰犯》探討阿富汗駐守指揮官為救同袍,被丹麥法庭控告殺害平民,主角可能入獄,妻子說「家還有三個活口」。正如電影簡介提到,法庭上,指揮官的決定,比戰場的命令更艱難。真實與謊言,你會怎抉擇?他選擇面對大眾撒謊,非常時期非常手段,讓他與家人多點空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