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台灣學生眼中的特權

 本文12/4/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去台北一趟,三天兩夜的行程,重點到大學分享。負責安排講座的大學教授早就表明,學生可自由選擇是否出席,叮囑別期望有很多人來。4月份的台灣,公眾假期不包括復活節,但清明節、兒童節再加上周六日,基本上已可有四天假,再以自己的方法編排下,隨時可一氣呵成放假一周透透氣。香港部分同學對於如何自製長假也蠻有心得,長假之後要求全班齊齊整整回校上課,或許已是天方夜譚。

傳播學院公共傳播講座下午一時半開始,15分鐘前,開始有幾位學生進場。那文質彬彬的教授早就安慰說,曾經有同事辦講座,最後換來零出席率,也有學者同樣用心去張羅,最後誠意打動到兩位學生來捧場,可以幻想,特意抽空到高等院校上台分享的嘉賓,一見到如此實況,即使演技好,也有機會失儀;香港亦有傳媒曾報道,前高官到大學開講,不滿只有兩三位座上客,立時拂袖而去。

不是自己主場,真沒什麼壓力,還深信可以有零的突破,何來的自信?那要感謝陪我一起來的傳媒好友,在台北只留三天,她願意一到埗就走進大學校園,花半天來參加「記者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透過香港雨傘運動所做的思考」講座,一開首要重溫早前在香港藝術中心試映的紀錄片,兼充當義務攝影師,真感動!原以為,台灣的大學生該對香港雨傘運動、記者的角色沒興趣,結果呢,看畢紀錄片,與台灣TVBS新聞部大陸中心主任莊志偉輪着回答師生的提問,要不是場地要留給學生上課之用,答問環節不只一個多小時吧。



「在公民社會,溝通討論是不能省略的,是了解彼此、凝聚共識可能性的重要機制。」這是張教授介紹教學卓越計劃講座的部分宣傳內容,他找來TVBS的莊志偉,正是2003年我首次擔任駐北京記者的姊妹台搭檔。十年人事幾番新,13年後,台灣與香港的新聞界同業要面對的難題,不只是政治壓力,年輕受眾時刻質疑電視台記者的報道裝作中立,寧願在網媒找志同道同合的觀點。「要保持客觀,新聞工作者不可參與佔中或其他社會運動?為了做記者,不可參加政治組織?」外國部分傳媒早定下指引,香港個別新聞機構管理層也曾提出來內部討論,要找個管理層與記者、編輯都滿意的方案,或再討論十年也難得到共識。

人人心中有把尺,不管在哪個崗位、 有什麼身份,時刻自省至關重要。「為何主流媒體總有特權去某些場合採訪,網媒卻沒有?」別多心,那是台灣學生在講座上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