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誰當特首能解開這死結

本文 29/11/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每周至少三數天帶着小兒上校巴,好好把握機會與他交流,觀察一下5歲多小朋友如何與友儕相處。還在幼稚園階段,他們有的很在意爸爸媽媽是否經常陪伴在旁。「今天可以帶我上學嗎?」明明有校巴接送,小朋友還是期望家長可以親自牽着他的手,看着他踏入課室,了解一下他如何和其他小孩一樣,按老師早訂下的要求,自動自覺交上不同的功課。校內四周都有貼出告示,提醒家長別隨意拍照。久不久和他到校園,還會遇上情不自禁的父母,用手機在一兩秒間拍下子女在校內的情況。

成年人不易管,或許,大家都明白,子女沒多久就會拒抗家長拉着他們的手上學。什麼接送上下課,不,怕成為同輩笑柄,爸爸媽媽最好別在校園出現,正確一點,最理想嘛,別在學校附近範圍經過。好友是個盡責的媽媽,人到中年,明白家庭最重要,決定不再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兩個兒子。個人認為全職媽媽從來是偉大的崗位,比大部分位高權重的在職媽媽還要本事。平日工作有多具挑戰性,不在此詳述。在小朋友眼中,究竟怎看他們的全職媽媽?好友總是說,大兒子剛升上中學,小兒都高小,他們經常掛在嘴邊,就是鼓勵媽媽重新投入勞動市場,別整天呆在家。

「快點找份工啦,我們都大了,不用天天跟進功課、溫習,你在家中不悶嗎?」好友脾性一向好,很少動氣,要不,聽到兒子形容媽媽總是賦閒在家,該差點哭出來。全職媽媽的困難處,包括旁人從不為意,不在上班的太太,「職務」有多繁重。有的家長全天候陪讀書做功課之餘,還不時與其他家長舉行早餐會,交流各間名校的考試卷內容,研究哪些課外書有實用價值,兼了解下哪位補習老師夠真材實料。有的曾任教名校,身懷主科近年試題,時薪動輒四五百元,絕對不是夢。

有的兒童心理學家總提醒父母,別對子女施加太大壓力,快樂成長、正向思維、 求學不是求分數,一般家長也許聽過千百篇,為何香港部分爸媽仍然學不懂這些簡單道理?友人帶着兩個正在讀小學的孩子,表明已特意不選擇名校,一心以為壓力較小,怎知情況一樣惡劣。作為在職母親,天天下班後才是最忙的階段,沒安排補習老師,晚晚親自督導功課進度與不斷的考核。「有時功課量多得嚇人,根本應付不來,晚上10時,我都累到睡着了,孩子仍在努力去趕習作。」

不管新一屆行政長官是何許人, 香港的教育死結,煩請其及其團隊想想法子,努力解開,功德無量。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失望,別絕望

本文 22/11/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下次實習營又要再打擾你來和師弟妹分享,有空嗎?」剛換了工作環境的師兄,連當晚要趕去哪裏都未清楚,就一口答應。「沒問題,我現在主要在澳門上班, 逢周五至日回港,到時可以來呀。」傳媒業界不景氣,在報刊打拚多年的前輩,經驗豐富不用置疑,在每天工作十多小時的情況下,還要趕上轉型之路,師兄已算是極之出色。一身打扮低調且入時,捕捉潮流時尚生活態度,恰如其分。

每年見他幾次,包括新聞與傳播學系的迎新營、實習營及師友計劃分享會,永遠準時到場,最遲一批離開,對着莘莘學子,從不動氣。人到中年,事業上有起伏自然不過,不管自己狀況如何,仍處處關心學弟妹,老實說,應沒多少人做得到。有出席完師友計劃的校友來電分享,今年學長的陣容乃多年來最強,有在台灣打拚多年、返港後與多位傳媒業界精英搞網上新聞平台的「眾傳媒」總編輯,多位電視、電台、公營機構、大企業、醫院及香港最高學府的主管級人馬,加上近幾年畢業、現投身新聞界、公關及廣告業達人,還有港產片、紀錄片新晉導演、製作公司及網上平台創辦人等。這批校友,該有共通點,不單工作態度認真,且情緒智商高、忍耐力強、面皮夠厚。

要和十來廿歲的師弟妹好好溝通,有豐富經驗的傳媒人馬師兄在師友計劃啟動禮即場提供貼士。在WhatsApp群組隔空聯繫,師兄表明要頻頻主動出擊,不管群組內學員是否有反應,作為學長,可以提供各式資訊,職位空缺、行內最新趨勢、自己平日的所見所聞,只要真心交流資訊和心得,總會有收穫。當然,大前提是,日常工作已夠忙,同時要花心思去吸引年輕人,即使有心,還要考慮到實際工作情況。



年輕的一輩精力充沛,夜貓子尤其多,有在新聞界拚搏的校友就趁深夜趕工作時,久不久發一些新聞現場的照片到群組,例如雨傘運動、農曆新年旺角事件,學長一上載最新片段或相片,學員就會馬上回應。兩代人,價值觀不同,平常不過,選擇板起面孔,甚至退出群組的,過往亦有出現。個別學長早早約了後輩出來吃飯談天,結果有的趕功課、有的臨時有事、有的身體不適,五個學生,只有一個準時到達,可以想像日理萬機、事業有成的學長會有多失望。

失望,別絕望,未來香港還要靠此刻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安排接棒,從來不是易事。趁有機會接觸到新一代,任何時間也不應放棄!共勉之。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身在美國心在哪?

本文15/11/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究竟共和黨這位狂人入主白宮,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選了位口沒遮攔的大商家出來,代表美國核心價值受到多大衝擊?更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駐華盛頓的記者朋友表明在大選後日日追。當本港某長篇連環圖故事刊物,也選用了特朗普和浩南哥做封面人物,香港人真的很關心這世界大國的政治走向?

大選前幾天,和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到了美國,專訪了共和黨人、前美國勞工部副部長級財務總長莫天成。這位在美國落地生根數十年的香港移民,從一身打扮已看出有多想念老家,外套上印上喇沙書院的校徽,自己辦公室當眼處又見其母校校徽,整個訪問,多次提到在港接受中小學教育對他影響有多大,亦不忘指出部分香港移民來美國的通病。

「我在喇沙讀書,打好英文基礎,來到美國要融入社會相對好一些,你說在這裏沒有被歧視過,那是騙人的。在某場合,見你中國人面孔,好像對你不理睬,那可以主動走過來找人談天,我來到美國,幸好當時沒太多香港人,拚命打入當地圈子。之後愈來愈多香港移民來美,入了籍、拿了綠卡,卻從不真正關心美國。他們很多身在美國,心在香港,把美國人視為外國人;不管來了美國多久,很着緊香港的民生、政治,上網聽時事節目,天天關注着香港的新聞,那美國的政治呢?有多少香港移民真正覺得關自己事?」

要加入美國聯邦政府當官員,少不免要過背景審查這一關。莫天成明言,香港的制度與內地比較,始終更具可信性,香港人身份仍然很有優勢。「擔心有間諜,美國方面要查我,拿資料不難,香港制度好,他們信香港不會造假。」據他的分析,個別台灣人也有機會是間諜,但美國台灣關係好,情況不同,中國大陸嘛,壓根兒是兩回事。「愈來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精英加入美國政府工作,發展得也非常不錯,尤其是資訊科技上的表現更特別傑出,不過我總是擔心,要是某政府部門出事,華人隨時會變成代罪羔羊。

未有大選結果之前,共和黨人莫天成已批評特朗普多項政策建議不可行,唯一可取的是,特朗普本身財力雄厚,不會像多年來兩黨派的人馬,任由誰當總統都受財團施壓。他反傳統的背景加舉措,贏得不少分數。和學生在美期間,極深刻的一幕,乃在搖擺州份,遇上共和黨年長義工大罵中年民主黨助選義工領袖不知民間疾苦。「過去8年,我們真的受夠,你生活在華盛頓,根本不知美國其他地方有多困難……」

美國的傳媒精英至平民百姓,也難完全掌握全美各階層人士的心聲。狂人上場,華人有難?認識部分在美華人,私底下也明言一票投了特朗普,認為商人本質只求經濟效益,至少不會只顧做世界警察而漠視美國內部經濟困境。未來4年,摸不到底的新總統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多留意國際新聞,差點成為口訣。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來回現實與網絡之間

本文25/10/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凌晨2時,打開臉書,好不熱鬧,未眠的好友過百個。友人常說,網絡世界太虛幻,在社交媒體互Like只是打個招呼,真正的朋友哪會在網上聊天結識到?在網絡上的際遇,心態不夠年輕者,實太難以想像,有朋友可以成功找到丈夫,跑到外國生孩子定居。有的無懼交友網用戶資料被公開,真的遇上不強求身體接觸,只想找個談天說地的伴兒。有女孩子明言,為免把持不定,自定界線,怎也不出來和網友見面,認識多久也好,只為每天有人噓寒問暖。

數年前在臉書看到一輯極之吸引的相片集,有些國度嘛,想也沒想會去走走看,只有羨慕的份兒。除了按個讚,發了個短訊給這位臉書朋友,起初談浪遊,交流多了,鼓起勇氣約出來再詳談。本是點頭之交,在臉書互相知道對方存在,這幾年一步步走來,神奇事情不斷發生,年齡差距大、無阻溝通,雙方家人每周會見面。翻開電腦硬盤,搜到不少經典合照。原來,大家早在十年八載前就碰過面。

有些人,曾經在身邊出現過,當時沒好好留意,年輕嘛,要忙的事太多,把自己放得太大,連朋友、情人、家人忽略了也不為意,甚至不在意。自踏入中年,愈來愈多相識的長輩突然離去,開始明白,時間不等人是什麼回事,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在公在私,也許佔上五六個小時。網絡的意見領袖有分享不完的政經、品味生活等豐富資訊,要知世界大事,看看外國傳媒不斷在臉書做直播也夠備課舉例子,只是,要有真實的感覺,不時提醒自己,得收起手機,多抬頭看看現實世界。



身邊的友人至親離世,除了在臉書寫上RIP,親身去殯儀館一趟,也許會是對家人一種實質支持。最近,小學班主任郭Sir的媽媽離世,和小學同學去了靈堂送別。那晚見到郭家上下表現平靜,沒把悲傷寫在臉上。眾子女、孫兒等人選擇將思念化作文字。坐在角落翻看那本思恩集,其中多年前轉任牧師,現為教會管理層的郭Sir提到,原定9月那天在妹妹宿舍和母親賞月慶中秋,沒想到這晚是悼念母親的家庭眾會。「牧師面對生離死別一點都不陌生,但目送至愛母親驟然離去,我整個人好像淹沒在悲傷潰堤的洪流中……」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良方,郭Sir在文中說着,媽媽的生命見證可以安慰他們,放下暫時離別的痛苦。

若至親仍在人世,多少人會珍惜面對面的每分每秒?友人與一走了之的媽媽分開三十多年, 最近卻在臉書看到疑似是她的相片,應放下、還是該試着追尋她的下落?
(待續)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入圍金馬獎的年輕導演

本文11/10/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有公關公司對我們的畢業生有興趣,希望介紹多幾位同學給他們,月薪有1.3萬元嗎?」同事點點頭,不忙補充說,小型公關公司人手不足,新人有很多學習機會,當然,不是人人捱得住,有的年輕人身體狀況不理想,入行一年就要放棄。修讀新聞與傳播相關學系的大學生,要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崗位,一般完成三年級課程,都會跑去當實習記者,或到公關、廣告公司等實戰兩三個月。將難忘的實習經歷寫成幾百至千字報告,每次閱讀學生記下的實習感受,都想起當年的自己,被「指點」正常不過,不懂人情世故,太委屈!說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受氣,年少時的自己何嘗不一樣?只是那些年沒有社交媒體,沒法在臉書大吐苦水而已!

派到哪兒實習,多年來都是新聞系同學的重中之重。當年有同班同學到電影公司實習,不管負責什麼工作,都是挺酷的一件事。20年過去,同班以至師弟妹當中,投身電影事業又有一番成績的,印象中至少有港產片新晉導演黃偉傑。

那年在有線電視新聞部實習,原本留下來跑財經新聞,得到恩師幫忙,他不只到英國進修電影,回港拍獨立短片還取得國際獎。最近,再下一城,師弟有份執導的《樹大招風》,入圍今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新導演」

3年時間、3位年輕導演創作出3個賊王的電影劇本,不單可以登上大銀幕,還可以衝出香港,贏到口碑。黃偉傑最近回母校分享自己所走的電影路,大讚電影監製杜琪峯沒干涉新人的創意,明知電影內容不乏諷剌內地官場貪污問題,無緣在大陸上映,照樣全力支持。那打算放下原本工作繼續當導演嗎?師弟明言的確忙着寫新劇本,但要應付日常家庭開支,還要自由身不停接其他製作項目。

拍港產片,不管內地市場,也得考慮香港票房。製作人找自己愛鑽研的香港實況,不顧商業考慮,拍獨立紀錄片當然是一個選擇。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認為,香港此時此刻,更需紀錄片。「香港未來幾年會發生很多事,有些人說一個地方紀錄片的興衰,跟那地方有多需要、或有多差有關,你看中國大陸的獨立紀錄片很多,就是因太多太多題材,香港這幾年,着實也變得很差。」

梓桓說得沒錯,作為一個香港紀錄片導演,不怕找不到題材;身在香港,繼續埋首紀錄片拍攝工作,也是一種責任。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從香港到台灣的亂世備忘

本文4/10/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欣賞華語紀錄片節幾部以雨傘運動為題材的香港作品,特別喜歡導演在會後與觀眾交流環節。問《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 距離雨傘運動至今有一段時間,有沒有被訪者深思後,要求不要播某些片段?他透露在2014年9月26日,當警察推進,他被推到學生防線前,就遇上幾位志同道合的被訪者。「當時我們都站在第一排,在那個環境下建立了互信。初時他們稱我做大導, 笑我會否真可完成這部紀錄片。幾位被訪者都沒有要求刪減什麼畫面,到放映時,他們都有親自來看,只帶笑投訴為何拍得他不夠好看。」

和許多雨傘運動時出動的紀錄片製作人一樣,不乏素材,重要是如何好好梳理。梓桓用了半年時間閉關剪片,最終這部128分鐘的作品,不單成為香港獨立電影節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參展作品,還入圍台北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首部紀錄長片有好成績,正在加拿大的梓桓接受了至少六家傳媒訪問,不管最後是否獲獎,對不支持佔中的爸爸已經有交代。「我只是在WhatsApp家人群組提到這事,媽媽非常高興,爸爸就沒有特別回覆,咦,原來剛剛他有和親友分享我入圍金馬獎的新聞。」

本身是退休公務員的梓桓爸爸,在兒子眼中,政見比較保守、不多於情感表達。平日生活,大抵兩代人少談政治,難得在《亂世備忘》,兩父子卻合作把不同時代的香港點滴,以光影呈現出來。「將爸爸當年拍攝我童年的家庭片段加入紀錄片中,有點個人化。當然,這片在創意發揮不算太多,亦有很多瑕疵,但國際的確關注雨傘運動,及兩年後、今天的香港是怎麼樣。」

雖然《亂世備忘》在多場放映會後,已順利收回成本,但這位年輕導演明言,獨立紀錄片拍攝工作,一般收入不穩,深明爸爸一直憂心。「為完成這部紀錄片,我都長時間沒有接其他工作。他不是為政治取態不同,而是一直擔心我如何維持生計。事實上沒有全職工作,拍攝獨立紀錄片是困難的。有時都希望得到多少少認同,包括獎項,我猜他也沒有想過這部片可以走得這麼遠,也算是對他一個交代。」

拍攝獨立紀錄片,沒多少人是為了賺錢,那朝向影展進發,也許是不少同路人的目標。梓桓補充說,紀錄片製作人得留意,不應只着緊影展成績。「獨立紀錄片不是以票房來定一部片的成功,亦不應以影展來定義影片成功與否。我覺得獨立紀錄片真的有存在價值,特別是在香港……」(待續)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萬般帶不走

本文20/9/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聽校友說蔡老師離世了,想證實一下,你有消息嗎?」現代人,收到短訊,良久只讀不回,乃極之無禮。那天,不知該如何轉彎抹角,胡亂地說句不知道、跟進下、無可奉告,就更不濟;最後,還是一個符號也不回,請諒。身邊好友一直知道蔡老師的狀況,到他安息主懷,消息如何發布、何時向校友證實消息、社交網站已有人留言RIP,仍是沒反應?

是的,好友叮囑一切要尊重家人決定, 不管如何被動、搶先確認消息也是極之不當。從前跑新聞,要報道某位公眾人物去世的消息,不停聯絡其身邊好友、同事、上司,就是要打聽死訊是否準確。當遇上某些人支吾以對,總覺得對方礙事、並非傳媒友好,此刻,終於明白多了人家的難處。

人愈來愈大,這兩年都出席別人的喪禮。香港人長壽,男的平均壽命81歲,女性呢,平均壽命有87歲。去世的長輩,理應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生命只需好,不需長」這話只是用來安慰在世的人嗎?並不。周六晚上,出席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蔡啟恩前副系主任的安息禮拜。禮堂內與長廊都擠滿了親友,很多都是他的學生。電台主持林偉豪在社交網站留言:「蔡啟恩博士,桃李滿門。今晚擠滿來上最後一課的學生,大概是最準時,最少人走堂的一課吧。萬般帶不走,惟有知識與智慧長流於世,再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幸上過蔡老師的課。印象中,他是個非常嚴格的學者,從不會笑咪咪說功課可隨意交、死線可改完又改云云。做人做事都有要求,知識面很廣,每次上課有學生答不上簡單問題,他就會搖頭、有時按不住,愛之心、恨之切,就會冷冷地批評一兩句。現在大學評核教員能力,其中一項乃由學生點評加上打分,外界不時批評這種做法會令教員事事遷就學生,那用心傳授學問的蔡老師呢?他從不靠刻意討好學生,一樣令不少年輕人折服。

在安息禮拜,穿上黑色恤衫的年輕男生Samuelson,娓娓道來和蔡生Samuel十八年間的點點滴滴。在兒子眼中,蔡生學識淵博,求學之路持之以恒,用十年時間終如願取得博士學位,在宗教信仰亦認真追求,多年來在香港及澳門兩地用心教學。「這些年父親不斷傳授我寶貴知識,但情感上的交流,還覺未夠。」患病的日子,縱使有機會一起外遊,但兩父子總偶有意見不合。此刻回想,在短暫的時光,本該好好把握,其他小摩擦,根本沒必要。

天天得提醒自己,記着他的好,別把不相干的小枝節都放在心。試試吧!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加爾各答的天使

本文13/9/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上回提到放棄美好事業、獨個兒跑到印度當義工的香港女生,本是個在廣告界打拚十多年,有美貌懂生活的香港打工仔。也許在一般家長眼中,下一代不會天天尋夢空談理想,是最令人放心的。要是像君慧這麼率性,從2012年1月起,突然放下一切,跑去加爾各答為弱勢社群委身,都快五年了,還沒有計劃回家,怎算?

最近在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副主教的分享會上,重遇君慧的父母,愛女依然不在身邊,何解仍能從容?為人父親回我短訊:「我們有此喜樂和感恩,求之不得。正是:『家傳信德內,愛在傳承中』;八福貧居首,三德愛為先;副主教分享何處有仁,何處有愛;很好的引證。」近年帶領兩老成為天主教徒的陳志明副主教謂,君慧父母親自到印度,看到女兒過得快樂,與往日在香港不同,他們就滿足。





要是建議去印度探望君慧,多少人會願意同行?某年與新聞部攝影師去印度,身邊朋友談到的都是衞生問題,沒別的。親身到訪,主要跟着官式活動,沒去貧民窟、最惡劣的情況根本沒掌握。印度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度?多年後,學術界前輩建議隨他到那邊講學交流,順道商談合作計劃;想了又想,這次沒有拍檔,要單獨穿梭赴會,還是禮貌婉拒。

印度近年的風化案頻頻佔據國際傳媒的篇幅,有報道更引述當地官員提點,外國女遊客晚上外出要三思,穿衣打扮要「檢點」,否則後果自負。是外國媒體把這國家的個別情況渲染?有專責國際新聞的女編輯明言,喜歡旅遊看大世界,但不會選擇去這國家。 某次,與剛畢業的學生在連鎖咖啡店閒談幾小時,聽她分享一個人去旅行,如何滿載浪漫與驚險。年輕就是任性,不管父親如何不悅,小妮子不反駁不還口,努力工作儲錢,又準備下一趟的旅程。

問她下一站要去哪兒?熟悉國際時事的她語氣堅定地說:「計劃獨個兒去印度。」都二十多歲了,當地狀況如何,天天看外國通訊社稿件的她,當然有一定掌握。至親過分熱心,或是板着臉,子女最終事事保密,要經外人口中或透過社交媒體才知其最新狀況,那就更無奈吧!

能與今屆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的學者朋友維繫友誼,也主要靠社交網站與WhatsApp群組。印度女學者早前邀請談得來的朋友造訪她的家鄉,有幸獲邀已經感動,臨離開美國前,她送上一套手工精細的項鏈與耳環,上面有手繪畫,意即守護平安。

不管至愛身在何處,能夠平安、快樂,該最重要。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不只暑假對他好?

本文30/8/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暑假不短,只是因為隻身離港一個多月,為了抓緊自己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 把5歲多兒子留給家人照顧,這樣的工作女性,不是好媽媽,至少,以自己的情況來說,就難以兼顧事業與家庭。趁回校在即,帶着他出外玩幾天,這個短線旅行其實從出發到美國前已經定好,小孩子整個假期,就是每天計算何時到8月下旬。在智能手機,傳來他細心抹行李箱的片段,每次視像通話,他總會問:「你何時回來呀?快點回來,我們何時去旅行?」對於小人兒來說,媽媽不在身邊究竟有多大影響?




小時候鮮有埋怨自己欠缺家庭樂,有飯吃、有書讀有媽媽,比起在落後國家生活的小朋友,不知有多幸運,還投訴什麼。只是逢父親節、農曆新年要見親友,才會有點情緒起伏。到在大學教書,經常遇上父母離異、家庭出問題的學生,個別學生遇上人生最慘痛經歷,還是好好地學習。既然身世已夠苦,就務求不繼續做悲劇人物,不把上一代的錯延續下去,不找理由做廢青,已承受夠多苦難,理應對自己好一點。傷心的事藏在心底就行了,真的嗎?

友人一直想念一走了之的媽媽,回想兒時沒有她的音信,連學業也放棄。「當時沒有人知道媽媽只帶了我哥哥走,我就由爸爸照顧,第一個星期獨自在家裏沒事幹,也不會回學校上課。後來老師緊張,說要見家長,我就坦白告訴她地址是在某工廠大廈,晚上就只睡在地上,以後,功課不交,老師也不再惡言相向,他們大抵明白我的處境有多苦。」

小朋友沒有至親在身邊,表面看來沒什麼特別,是讀書材料的自然上進,不必人家擔心。要是成績未如理想的,就一律視為自暴自棄?不懂事?身邊某長者,從不覺得當年搞婚外情有什麼大不了,還老埋怨太太天天在子女面前搬弄是非,令小朋友從小就抗拒爸爸。「他們不知道爸爸工作有多辛苦,只埋怨我沒有抽時間陪他們去公園,但別忘了,他們住大屋、能接受好的教育,都是靠我打拚爭取回來的,為什麼他們和我的關係如此冷淡?就是全聽了媽媽對我的不滿。」

供書教學當然偉大,只是時代不同, 小朋友從互聯網感受到大世界,有比較嘛,自然對何謂父愛母愛有更多理解。某天晚上,難得和他通宵對談,在手機點選了一些父子日常生活片段給他看,他不絕點頭,拋了這句「我真的從來沒有這樣和子女玩過,原來爸爸不再是高高在上,我還有時間,要補救。」
(待續)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幾星期看懂美國多一點?

本文2/8/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世界大國一個月,沒多少天有機會發呆,和身邊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傳播學者朝夕共對,除了在中部密集上課,他們很多愛上了三藩市。難得遇上了由香港移居當地的年輕傳媒人何俊霆Ivan,把我與8年前任教他的老師送到「九龍塘甜品店」見識見識。嘩,都深夜了,店內擠滿人,跟旺角沒多大分別。「在三藩市有好的廣東酒家,點心水平比香港還要好,香港的點心大都由大陸運送來,我們是現場製作的。這兒華人多的是,直情可以不用說英文,我一下機,說見到機場的中文歡迎字句,當時嚇了一下,我來美國真想好好學英文,也希望完成學業可以學以致用。」



幾年前放下香港某電視台新聞部導播工作,跑來完成大學夢,這位剛滿28歲的香港大男孩,畢業前按學校規定要完成實習,他就跑了去坦桑尼亞拍攝紀錄片,整整一個月的實習期,試過連續8天沒洗澡,零津貼,還要自費3700美元去買機票等等,換來別人搶不走的經驗。「我知道本地華人電視台的工資不高,但既然讀傳播相關學科,怎也想試一試。讀大學期間,也有在另一華人媒體兼職,由外電翻譯、拍片、導播等身兼多職,要是從收入來說,時薪根本比不上我現在於婚紗攝影公司拍結婚片。」

可有想過回港發展,Ivan的答案,也許代表着部分香港年輕人的心聲。「我是黃絲,眼見現在的香港,真的很無奈。之前在港,電視台新聞部高層曾經笑我辭掉工作跑去移民很儍,還說哪有流行要移民,怎知說着說着,香港情況變成這樣,這位高層後來對我說:『還是離開香港吧,唉,這裏難發展。』在香港的友人就笑我,假若特朗普真的當上了美國總統,情況會比香港好嗎?」

選擇來美國生活,總有些人不想多談政治。由北京來密歇根安娜堡的舒夏,天天上網看新聞,最關心是食品安全、槍擊案、子女升學等訊息,對於誰會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她根本沒瞄一瞄全美各大媒體的分析報道。「美國的電視台,都有明顯立場,看他們的新聞節目,也早有傾向,那我不如上多些網站與社交平台,看多些不同消息來源自己消化,不用媒體告訴我什麼新聞角度。」

美國各大媒體早就明白,不能單靠 電視新聞與實體報紙影響受眾,Twitter、 Facebook等社交平台,每個人隨時都可以發布消息,這些「新聞」,究竟搶到多少眼球?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請來了「議題設定」之父Donald L.Shaw為我們這批外國學者詳盡分析,這趟交流,該心滿意足。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留美生活恰似童話?

本文26/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密歇根匆匆停留兩日一夜,與北京來的友人舒夏有談不完的話題。告訴她在美短短十來天,已巴不得多來美國小休也好、來做學術研究當然更好,在這裏彷彿才是生活;在香港,幹活沒問題,只是生活節奏太急促,連欣賞別人的時間都沒有。這位前三里屯酒吧歌手,來了美國近六年,沒把2016年留美生活吹噓得像童話。



「愛熱鬧、工作狂就別來美國中部,要歸於平淡,在這兒當然好,人家在對面行人路帶着狗散步,遠遠就和你打招呼,多親切。周六日都是家庭日,和朋友一家大小去野餐、聽戶外音樂會,再回大屋共進晚飯,無論你弄的菜式有多難吃,美國人總會說:『你真捧!誰娶了你就是福氣。』美國人很會讚賞別人,小孩從小到大都在鼓勵中成長。你剛來美國,人家天天說你很美、很能幹,其實他對其他人都說着這樣有禮的話。」香港的親子專家也提倡對孩子多讚美,別只找人家的弱點,家鄉的小朋友總在挫折中學習,要是完全換上美國這一套,世界會變得很美嗎?

美國人的育兒心得,拿到香港去,也許小朋友長大後更無所適從。幹嗎管理層總是板着面,放假遲回覆電郵、WhatsApp就把下屬教訓得體無完膚?在美國職場,競爭大、但對打工仔保障多。友人在當地華人電視台工作,上司鮮有要求加班,到下班時間就溫柔叮囑各人快點回家,真是良心上司!小妮子笑說開口要下屬加班要「補水」,加班時間愈長,時薪倍數計,反正新聞節目都出街了,只欠另一版本未剪好放上新聞網頁,哪怎辦?別忘了要人加班要付多少額外支出,作為傳媒管理層會如何抉擇,你懂的。

在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安排下,除了在俄亥俄州上課,還跑到三藩市了解部分傳媒機構最新運作,對着各國學者的尖銳提問,美國媒體人大都給你一個體面的答案。
年輕人少看電視新聞、印刷媒體上上下下設法轉型,都是避不開的難題。難得是到訪其中一間大報社,管理層會願意吐出救亡方案,不論新人、資深記者全都一視同仁,不時參加工作坊學習用手機拍新聞片,內部反彈大嗎?管理層笑說,別以為年長的傳媒人抗拒學習新事物,人總要跟着時代走。

與香港、台灣相比,在美國的傳媒人如何轉型,這次有幸在SUSI計劃下得到很多啟發,難得部分全美知名傳媒學者與媒體人大方接受訪問,珍貴內容將包含在製作中的新聞教育紀錄片內。還有兩個多星期,繼續留美尋夢、尋訪問對象。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從北京到安娜堡

本文19/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美國中部的大學校園等巴士,坐在花槽旁,身邊的男生抽着煙,準備轉身就走,怎知他比我更快一步。「對不起,煙熏到你嗎?我去另外一邊,真不好意思。」沒事沒事,只是花槽有隻大蟻,我才動身,與他在戶外抽煙一點關係都沒有。還有5分鐘就上車,突然收到負責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的教授手機短訊,叮囑千萬不要上那巴士去機場。

車都快到了,幹嗎要浪費10美元?明明安排好,坐最晚一班車去,晚上8時前到機場,在那邊上網打稿,不睡就行,凌晨5時多坐內陸機,時間都在掌握中,多好。要是坐的士,150多美元,千多港元,太貴了!在美國交流,當然最好乖乖跟着當地規矩,別太多個人意見,來了,就要試着了解美國人的做事方法。聽好指令,等教授安排,原來,他擔心我一人通宵在機場等,不想有任何事發生,怎也要另作安排。告訴他在機場很安全,他才不理你的個人意見。

為了跑去密歇根做訪問,自費買機票之餘,最重要是事先得到主理計劃的教授批准。參加這計劃的十多名學者不能隨時走堂、連休假日要離開大隊也得早點揚聲,同時要有明確理由,不能率性而行。美國人的自由,都有他們的框框,那有隨意不按章法辦事!

透過這計劃認識的美國學者,做事都很有規劃,6周的日程早就安排好,每個考察活動、傳媒業內人士的分享、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分享環節,都仔細列出,偶有嘉賓上的調動,但內容絕不含糊,文件都寫得清楚,加上每周都要填意見回饋,不讓參加者回國後才一口悶氣,不滿就要以文明方法盡快表達。友人說,美國的成功,其中一點就是當地人做事清清楚楚。要講重點,在電郵回覆得十分明確,絕對不賴。

一般人對美國的認知,未必天天收看CNN,荷里活電影該發揮了不少作用。從俄亥俄到密歇根,遇上了來自烏干達的Dr. K,與從前在北京三里屯酒廊唱歌的舒夏,一切都夢幻得像電影情節。2003年駐北京時認識的舒夏,她才21歲,白天在郵電大學主修英文,晚上就跑到三里屯去當歌手。那時候,不用跑新聞,幾乎每晚都與幾位從香港北上工作的友人去聽她唱《太委屈》。某一晚,找她不果,打聽下來,坐的士趕去北京西邊某酒吧,終於找到她的蹤影。

這13年以來,幾位朋友早已回流香港,沒多少人知道,一度沒音訊的舒夏,早前透過微博找到我,2016年, 會在安娜堡相遇上……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對黑人有怎樣的刻板印象


本文12/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美國很混亂,你那邊安全嗎?真的很擔心。」家人習慣天天看電視新聞,一知道美國又有黑人被警員開槍擊斃,加上死者女友利用面書直播現場情況,即使電視台只剪輯部分片段,播出時依然震撼。另外兩位傳媒好友提點,到人多地方要小心,有事要速逃,別只顧什麼面書直播。在美國6星期,主要活動範圍在大學校園,那天與前電視台新聞部管理層兼大學學者傾談有關課程內容,一講就一個多小時,抬頭再看,校內整間咖啡室只剩下3桌客人,四周沒多少可掩護的地方,要是有事發生,該躲在哪兒?

拍張咖啡店相片即時傳給好友,她氣定神閒錄音留言道:「這麼開揚,都沒法躲起來,裝死吧!」十多個來自各地的資深新聞工作者與學者來了美國一個多星期,碰面時沒談論自身安全,但各人聽專家分享時,有的總會不時上網看新聞,美國個別地方情況有多壞,不用介紹。只是沒想到,那天早上,主理這個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SUSI)的俄亥俄大學教授沒刻意迴避,本身是黑人的Dr. K,還主動表明要花至少20分鐘討論,黑人及幾位警員被槍殺的事件。「現時是美國很黑暗的時間,你們來到就要了解美國最新情況,我們就更要談這個問題。就以我為例,晚上11時在街上行走,年輕女子一見我,她就會轉行另一條街,我真有經驗。」

身在當地,不管來自什麼階層的黑人, 都要懂得自保。來自非洲、十多年前已成為美國公民的Dr. K明言,在公路上曾被警員截停,對方未要求,自己已即時將駕駛執照及保險資料拿出來,然後雙手放在軚盤。「在美國當警員並不容易,他們要面對的人隨時有槍。當然,亦想提供最新數字給大家參考,一年間,警方開槍擊斃了506人,其中15人是白人,當時他們都手持槍械;其他被殺的均是黑人,當中只有3人事發時手上有槍。」


客觀的數字加上親身經歷,Dr. K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足夠份量。來自烏干達的他,如何靠自己超乎常人的拚勁,以4年時間由副教授升到教授,再主理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即使已有終身教席,依然無間斷工作,在行家眼中,他,也許只是工作狂,但絕不是令人害怕的黑人。只是,有幸認識到他,才會為他這樣完美演繹「在美國,任何人都有機會完成夢想」而拍掌。 要是某夜,在寂靜的美國街頭,遇上幾位黑人,多少人能抹去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在香港街頭,總有不同膚色的人和你擦身而過,難道我們都對他們毫無歧見嗎?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

本文5/7/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都說在芝加哥機場轉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友人不斷提醒,別安坐在閘口拿着手機翻查電郵、上社交網站,登機閘口有任何調動,不會有職員在閘口揚聲提示,得靠乘客自己多看離境資訊顯示屏。轉這程內陸機,不敢有延誤,美國俄亥俄大學的教授早表明會親自在機場接機,為免成為美國國務院名為The Study of the U.S Institute(SUSI)學者交流計劃中的的麻煩製造者,等待轉機的兩小時,在閘口沒當低頭族,像回到十多年前,目光完全投放到現實世界,咦,對面的一對年長夫婦,示意我坐到他們那邊。

當地部分大學正忙着接待前來上暑期班的學生,熱情的美國夫婦,問我準備來美入讀大學嗎?是否需要幫忙?相同年紀,亞洲女士一般較美國人看來年輕一點,對於前健身教練與中學英文教師客套地說我看來只有二十多歲,禮貌一笑;然後,流利回答對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現狀、住屋、空氣污染、就業前景,香港回歸19年等等的看法。

不管對本土的政治經濟是否真的深究,每次出外,總有機會闡釋香港現況與願景,這趟還要認真點。這次到全美十大新聞學院之一學習交流的學者與傳媒人,來自18個國家與地區。主理整個計劃的美國教授一開首指明,這項目特色所在。「我相信被選中的學者,你們都是當地的精英,或會覺得美國付全費邀請大家來,就是想洗你們腦,對嗎?放心,我們不是為此,也沒有安排你們見美國政府人員,反而想聽聽你們介紹自己國家的新聞教育及傳媒業現狀。」

6星期學習交流,大部分日子每天上課8小時,細聽美國頂尖學者分享教學心得、學術研究成果,要嘗試擬定研究題目、找相同鑽研範疇的專家合作。沒想過來吸收新知識的多國學者已那麼投入,出席完歡迎晚宴,周日一起床,住同一宿舍的馬耳他學者就埋首整理報告重點,還有來自羅馬尼亞的她,已拉着美國教授細問交報告詳情。


學者交流計劃中,有的是大學傳播學院的管理層、有的是出色的新聞工作者、當地傳媒業界監管機構要員同時兼任大學講師,為這次短期交流,都得放下繁重工作與家庭崗位。身邊的學者與傳媒界紅人,在自己的國度,都是知名人士,和他們交往幾天,沒人擺架子。

單純的留學生活,出來社會打拚多年的人也許夢寐以求。得到多少,看到有多遠,未來每周都會試着分享。


相片由SUSI2016拍攝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本文21/6/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香港的6月,悶熱、陰晴不定,有的新聞愈看愈無言,信與不信,像是挑戰受眾對部分傳媒的容忍極限。還有幾個月就立法會選舉,對着鏡頭接受訪問,有的認為無非為爭取曝光機會,那宗教界又跑出來搞遊行,究竟心裏有何盤算?且看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牽頭,擔任天主教香港教區堂區關注支援小組召集人,發起一批天主教徒在報章刊登聯署聲明,要求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還帶領民眾在酷熱天氣警告下的父親節上街遊行。或會有人質疑,何以要這樣高調和政府對着幹?

作為天主教傳播事務委員會委員,幾天前剛巧在教區開會,提早到堅道,把握機會禮貌追問當事人陳志明副主教,為何如此積極號召教友走上街,包括在社交網站不停帖文。「每個人對社會都有貢獻,他們晚年可否有較為尊嚴的生活?我們希望拿退保的,日後不要篩選,否則會迫他們做窮人,為何不讓人家可以有些儲蓄?」


為數不少的天主教教徒傾向低調行事,作為教區管理層之一,要考慮公義,更要顧及持保守態度的教友感受。「教區一樣重視公益,不單是這一代的問題,還顧及下一代。政府是否理會民眾是一回事,但我們要表達更強的聲音。作為政府就要聽人民的聲音,人民的聲音這麼強,為何不聽?有何大困難?政府的數據是唯一的嗎?其他人都有提出數據,為何不可客觀去看看如何落實全民退保,就算不能馬上,可否分階段?最重要不應對立,而是真的為人民福祉。政府有這麼多人才,單是解釋不夠,還要實踐,否則說不過去。」

深宵或清晨,要是到某些24小時服務的快餐連鎖店看看,會發現香港這城市,有的長者實在生活得太難堪。在油麻地某小學,每周末都有基層飯局招呼近三百位露宿者,有部分表明慣性睡在這些通宵營業的食店。陳志明謂上兩周在那校園,就遇上一位遲來飯局的60多歲常客。「她遲到是因為要拾紙皮,想自力更生,我們特別留多一些飯菜給她。還有些經常出入監獄、或是戒毒人士。他們來飯局,不只為一餐溫飽,還希望感受到人情味。」

在國際城市生活,低收入人士未敢計劃老來如何生活,有的中年朋友月入幾萬,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每月也儲不到多少為晚年鋪路。為了有尊嚴地退休,你準備好了嗎??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有什麼資格做體育記者?

本文14/6/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有學生合適當體育記者嗎?我們這邊要人,待遇不錯的。」在校園,遇上過對體育新聞有興趣的年輕人,着實不少,但真的想全程投入做體育記者的,印象中,不到10人。有的學生坦白說,自己只熟悉足球賽事,其他體育項目全無把握,連賽制也未搞清楚,對着大堆英文外電稿件,運動員人名怎翻譯才不出事,應從哪裏入手?

傳媒朋友認真補充,只要對體育有熱誠、外表出鏡沒問題、旁白清晰就可以。嘩,要合乎以上條件,一點不容易。醉心運動的友人強調,奧運期間或有其他體育盛事,最怕聽到不稱職的體育記者或主持人提沒水平的問題。「電視台派出的美女,有的只會問運動員心情如何、開不開心、緊不緊張、你準備得如何,比賽完了就只會問你累不累;而不會從技術層面去探討,例如至少可以問對方,最近做了什麼訓練以提升今次增勝的機會、最大對手是誰、最擔心比賽時出了什麼亂子等。」

坦白說,要是沒有對相關運動項目燃起興趣,光是直播前做好準備,在電腦搜尋大堆資料傍身,也不易博得觀眾掌聲。友人續說,評述員有多少底子,觀眾一聽就心中有數。「有準備功課之餘,對現今體壇的分析要夠貼地,不會仍談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哪位厲害,而會分析今年夏季,哪位是最搶手的球員,為何他值這個身價,某球員由哪人發掘出來,甚至細微到球員來自哪個經理人公司,他都會知道。」

出色的的體育記者或評述員的其中功能,要是能有助觀眾了解這運動,包括某運動的由來、當中有何變化,而不只流於運動員得獎後,問人家會如何慶祝的問題。友人強調體育節目是否好看,正取決於主持能否令到原本和運動沒火花的人也愛收看。「一場球賽90分鐘,有時都有悶場,出色的評述員就會拆局,分析球隊將可能如何踢,或提到拉鋸期間應做什麼調配工作,很多時他都估到。他對球圈的了解,看得出有熱情,即使中港矛盾,他來自香港,在內地的電視台做評述,都有很多內地人支持。」


友人欣賞的那位足球評述員,早前曾到寶馬山的大學校園介紹新電視台的發展,誠邀有志者加入成為體育記者或節目主持。當時他對着年輕學生談了不只是體育,更是他的世界觀。觀點也許未必得到全場人士一致認同,至少,順帶提醒新一代,愛看足球賽事,不妨同時關心下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若只管香港事務,而忽視外面大世界,太可惜了吧!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母校情意結

本文31/5/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小學時期就讀過6間學校,足跡遍及新界西、九龍西及九龍東。四年級下學期終於安定下來,在彩虹邨那所小學讀了兩年半,見識了精英班同學對學業、運動成績的高要求。在母校,基本上對所有運動提不起興趣,中英數成績平庸,根本沒潛質成為同學的假想敵。唯一被老師欣賞,該是聲線還可以,被納入詩歌班,遇上當年忘我教學的梁靄雯老師。那年頭的Miss Leung不好打扮,外表平平無奇,有着大部分新老師的特質,乃對學生付出無比的愛心,對教學充滿熱誠,甚至令當時傳統名校差點亂了陣腳。

有理由相信,今天九龍區著名小學總舵手梁校長,30年前在學界已被部分人視為眼中釘。教育學院甫畢業,Miss Leung明明有渠道去名校教書,考慮到自己出身, 決定跑去彩虹邨教窮學生。「我父母在學校當校役,都是基層,傳統名校家長,已安排很多補習老師去照顧子女的成績,我在學校教成怎樣,對他們影響不大。屋邨長大的小朋友,家長一般沒能力找補習老師,我教書的表現,就絕對影響小朋友的學業成績,我那時明白,哪裏最需要我。」

 
新手入行,任教中、英文,音樂及聖經, 同時負責帶詩歌班。學生英文水平參差,她還選了首英文歌給詩歌班密集式演練。校際比賽前幾個月,Miss Leung看準了午飯空檔時間,帶領團隊乖乖練習,將窮孩子的英文發音糾正過來之餘,還有本事領導屋邨小學代表超越傳統名牌學校,在校際比賽拿了亞軍。不久,詩歌班被廣告商看中,上錄音室錄製某連鎖餅店的新廣告歌。對於從來沒有出來工作的小學生,可看到大場面,還首次靠自己努力賺取每人第一個100元,實在難忘。

事隔30年,小學同學再聚,除了有5A班班主任郭Sir,意想不到,還有她。此刻作為傳統名牌女校的校友兼校長,一聽到席間有人說「協恩的女生最娶得過」,Miss Leung就會細數母校的學生在全人教育下, 品德、學業成績都有好表現,最重要,不會態度傲慢。

投身社會工作後,更懂得珍惜求學時期的純真生活,不少身邊友人都特別對母校有濃厚感情。為了師弟妹在社交網站的驚人言論,會心痛。為延續與母校的感情, 有的千方百計,希望下一代能接力成為師弟妹。當然,那些年父母受得住的教學模式,不等於子女都應付得來,每個小朋友可承受壓力與挑戰都不同,若將自己的期望硬要加諸在最疼愛的那位身上,會有什麼後果?我們很清楚,對吧。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只想她身體健康......

本文10/5/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朋友當中,你已經是第六個告訴我, 身邊有人患癌……」好友早提醒,人到中年,最重要不是爭到什麼好職位,就算天天寫鴻文得到過千LIKE,成為網上紅人又如何,拚盡力氣工作再工作,一天,突然被告之尚餘日子不多,會無憾嗎?

在香港生活,要好的朋友中,只有她最不愛上班。打從外國留學返港後,基本上只做了兩三年打工仔,然後,就安心留在家中照顧另一半,整天忙着做家務、不時陪着漂亮的媽媽四處逛;在她的生命中,沒有外人見到的名利,只感受到她重視的親情、友情。

有些人,愛吹捧自己日子過得多好,手錶、包包盡是名牌,約朋友聚會,視線總是停留在人家的腕錶與衣飾上;她呢,最關心是朋友生活是否快樂。某一天,在聚會上,大家如常問到日子過得怎樣,沒想到,她平靜地告訴了我們一個壞消息。

「媽媽最近身體不好,她患了癌症,不想化療,現在透過中醫調理身體,我幸好不用上班,天天陪着她,她心情還算不錯。」若是電視台劇集情節,可能已大罵主角對白完全脫離現實,至親病了,主角為何仍可以處之泰然,把不幸事說得那麼淡然?

這位好友從來不發怒,慢條斯理,完全不像生活在香港這大都市,和她一起,從不曾有壓力。家人患病,她擔子一定很重,心情沉重、愁眉苦臉是正常事,她卻反過來,只想起自己不用上班,有能力為此刻體弱的媽媽騰出更多時間,不必憂心難向公司請假。

有朋友不時提着如何為退休作準備, 有的興奮說自己有幾百萬退休金,非常滿足。我這個好友嘛,嘴巴從不提金錢,她在友儕中擁有的,也許是最多最豐盛。大學畢業返港後,她一直沒有忘記,究竟,什麼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當朋友天天說工作有多忙,有的客人如何難招架,有的在世界多國留下足印,忙到連親人、男友也顧不上,約好友聚會,只顧回覆電郵、病態地翻看社交網站的最新訊息,她,卻總是最願意花心神去聽別人的故事、關心好友的一點一滴。

窮半生的精力,目前得到的,真的滿足了嗎?在現實世界裏,可幸遇上幾位朋友,恍如法國名著《小王子》中的主角。小王子從不八卦別人住的房子值多少錢,日子過得好不好,不一定要與連串數字拉上關係。

時刻提醒自己,身體健康,就要心足。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誰更要懂知所進退

本文3/5/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左手抱着紙箱,右手拿着「街站枱」, 一進來就開始布置場地,問她可有其他同學來幫忙?曉嵐忙着貼海報,帶着笑容回我:「我們這支莊只有7人,其他莊員一會兒會來幫忙的。」之前在其他大學辦的紀錄片試映交流會,主要都是和講師教授溝通安排,來到港大,才真正和學生會合作。由預訂場地、網上報名,都是由年輕人一手包辦。

坊間有個說法,現今大學生愛走堂、 視遲到為常態,不做好分內事就走上街抗爭,未來香港靠他們就慘云云。這一代年輕人,近年被標籤為麻煩製造者、不事生產又意見多多。看看新聞報道,他們毫不講理就包圍人、隨時衝入會議場地,這麼野蠻,香港的未來會怎樣?部分大機構的管理層私下說,對現今的大學生的確有戒心,憂慮他們過於自我中心,難管、難教,暫時不請這一兩屆的新畢業生,以免有激進分子鑽入公司就更難搞。那樂觀評估,要隔多少年,才能避開自以為是、難纏的新血?

光看網上片段、新聞畫面去了解走在最前的年輕人,未必夠全面,正如某些立法會議員,一走出議事廳,在鏡頭背後,行為舉止就恍如另一人。若然深信年輕人對社會有莫大影響力,何不試試近距離接觸?經常批評新一代沉迷網上世界,作為他們的長輩,就得以身作則,別靠社交網站帖文、剪輯過的訪問去斷定任何人,不是過分要求吧!

那一晚,在港大的試映交流會,較原先預計延長了一小時,遇上不同意見的學生,他們有條不紊剖析為何愈來愈多人不滿新聞工作者,有校園記者訴說採訪時如何與正規記者交鋒,怎樣被個別不禮貌的攝影師推撞,說完了自身的版本,耐心地聽紀錄片製作團隊另一種聲音。近90分鐘的交流,席間沒有人粗暴打斷別人的發言,未察覺有人擺出傲慢的嘴臉。整個環節沒遇上有觀眾無的放矢,製作團隊沒有被人狙擊,是因為學生會會長的爸爸是我的舊同學,特事特辦,對這位阿姨手下留情?

友人帶點不耐煩:「現今的年輕人就是直率、坦白,哪會理會你是什麼爸爸的朋友……」早前邀請那舊同學來試映交流會,他禮貌地說忙着批改學生習作,未能親自來港大。為人家長,要知所進退,作為港大學生會會長的爸爸,如何給予女兒空間更是大學問。這位學養深厚的慈父,總不會令朋友失望。

有一天,子女談及心中可行的理想教人嚇一跳,你會怎樣?先別動氣,年輕人不受這一套。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走入香港最高學府,聽到……

本文26/4/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那年中六,全班同學到香港大學參觀,當時有同學狀甚興奮不停在校園留倩影,用心找一找舊相片,會看到那年的我沒有特別雀躍,早有自知之明,難有機會入到這間香港最高學府。來孫逸仙的母校,當然好,就像去其他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群,好好欣賞就行,那敢幻想會與它拉上什麼關係。二十多年後,有幸前來與學生交流,好友不忘提醒:「你的紀錄片帶出的訊息,現在的大學生未必認同,這次還要涉及港大學生會,小心他們不愛聽,會有其他反應。」

以前做記者,有條件天天對高官政客上市公司主席提尖銳問題,有時忘形,態度也許還差得像潑婦,此刻身份不同,既然有膽走進人家校園,就得有心理準備要接受質詢;扮開明、對答避重就輕且演技不濟,一定被年輕人看穿。那晚在同一校園同一時間,還有另一大型紀錄片分享會,在梁銶琚大樓102室,晚上近7時,開始有幾位年輕人到場,很好,還以為只有我早邀約的傳媒與教育界朋友會來。

在雨傘運動前後拍攝前線記者與新聞機構管理層的心路歷程,還有2014年9月28日警方發放多枚催淚彈的一幕,此刻變成歷史的畫面,觀眾有耐性看完那50分鐘紀錄片,提問加上表達意見的部分,完全超出原本預期。有港大刊物《學苑》的成員分享,如何受到傳統媒體記者的冷言冷語及不公平對待。有至親在媒體工作的年輕人,難明影響力大的媒體,為何要緊跟政府將年初一旺角事件定性為暴亂,談到與家人的價值觀愈走愈遠、無法苟同如此報道新聞,小伙子說着說着,帶點激動。

記者是否要中立?繼續扮持平客觀?為何傳統媒體變了樣,年輕人仍盼望鑽進去工作?十多場試映交流會,不管在香港、澳門還是台灣,席間都有人問相同問題。自以為已有標準答案,怎知,來到港大,居然失手。那新晉電影導演在散場時告訴我:「你今晚很有火,有點激動。」在場投身新聞界幾年的記者、即我的學生,他帶笑說:「他沒有上過你的堂,其實你教書時說話的尾音,就是這樣,今晚沒有兩樣。」

沉澱過,的確有激動,面對觀眾質疑個別記者、傳媒不專業,在交流會上,聽着自己說:「真心多謝你們,你們批評,至少,還有花時間去看傳統媒體的報道,有聽每一句旁白,其實,很多人只透過Facebook朋友分享的貼文和連結獲取資訊,大部分都是自己愛聽的聲音……」

多元的聲音,那晚在KKL102由港大學生會辦的試映交流會聽到。別對這班年輕人先有刻板印象,好不?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不只加拿大總理夠吸引

本文19/4/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台灣傳媒打拚的友人熱愛上班, 不,她該是迷上新聞行業,要是有一天轉行,不一定再是工作狂。周六周日基本上是充電時間,陪另一半好好休息一下,她卻停不了,這回發短訊來,附上探討環境保護的專題宣傳連結給我品評。跑到瑞士、芬蘭及非洲布吉納法索等地去做專題,其中幾個點還派甚少出外採訪的主播主理,有特別考慮嗎?會否跟什麼航空公司有合作、拿到贊助?

對不相熟的行家,這些猜測一般不會宣之於口,她一直坦蕩蕩,要是當中涉及產品或服務宣傳,即當地傳媒不時被外界批評的置入性行銷,該不會避談。「這次沒有贊助,我規劃時先看巴黎氣候峰會的協議書,巴黎峰會提到一定要廢掉石化燃料,獎賞永續、再生能源,還有國家級的『調適』計劃。我先用國家去分,再去找題目,然後和新聞部中層討論有沒有要去的地方出差,如果有,我就找資料叫他們多做一則。」

這位電視台新聞部第二把交椅,因主理的新聞時段收視率一直有佳績,堅持迫令公司高層保留空間給她發揮小宇宙,不管人家愛不愛看國際新聞,就是要帶觀眾走出本土的框框。收視率有時不敵友台的名嘴直播節目,過江龍王結玲仍然自信心十足,說別看輕觀眾對知識的追求,認為受眾不只愛本地民生、娛樂新聞,只要有好的包裝,加上電腦動畫,一樣有人愛看國際消息。於是,這位在香港以至寶島絕少跑新聞、多年來主要坐在編輯枱翻譯外電,某天坐在決策位,就不停找機會指揮下屬跳出台灣走透透。

「我不用說服上司,因為之前就有規劃。其實芬蘭瑞士非洲國家本身就會帶不止一則新聞,到了那邊,我要求採訪隊再帶一則地球日的專題。」別說台灣,身處國際大都會的香港觀眾,也許沒多少人會有時間了解下什麼《巴黎協議書》,作為新聞部高層,尚有心思分析協議書的重點,層層拆解新聞角度之餘,同時還要兼顧賞識新聞部同事。「我有培訓新聞主播,由他們去外國採訪有說服力,不再是花瓶,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撐得起。」

是的,有的主播怕累,有一年,採訪主任曾質疑某中國組同事寧願留在香港新聞部播報新聞,也不願多去外國跑新聞,簡直欠缺傳媒人的熱誠。那不夠進取的中國組記者,長大了,有幸與外電編輯成了好友(自覺已成密友),在對方不自覺薰陶下,醒覺世界很大,加拿大總理由內至外固然夠吸引,有一天, 還要去巴爾幹半島了解下……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傳媒人同行的光影之旅

本文5/4/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平日黃昏時分,去電影院看5時半場次,鮮有大排長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畫的作品,多場爆滿,門票沒有指定座位,在太古城、九龍灣展貿中心,都有電影迷早在網上買票,再提前至少15分鐘站好等入場。以伊朗、德國、法國、丹麥、科索沃及非洲等為故事背景的作品,有探討兩性平等、難民心聲、戰時人道問題等,說實話,若非擔任天主教文化獎評審,不會選看某幾部片,有的佳作太沉重、未必適合作消閒之選。 

 
 要是沒多留意國際新聞,不易完全領悟電影傳遞的訊息。幸好,有幾場找到當外電編輯的友人一起欣賞,散場時,即把握機會和高人交流。

除了入圍影片,這次也看了幾部涉及新聞工作者情節的好片。早前獲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薩拉熱窩大酒店》,時間軸在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遇刺百周年,就以那酒店的某天來說歐洲的事。以為容易投入的一幕,自然是電視記者在酒店天台訪問帶槍的人,那場激烈爭辯,每句對白靠英文字幕,字面上雖理解到,但要不是有好友在晚飯時再解說背景,很多精粹就錯過了。當年在中學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早已交還給劉老師,國際新聞明明不時有報道波斯尼亞,沒認真去聽去分析,當主播的時候就沒用腦,當老師後方發覺墨水不夠,要鼓勵學生多看國際時事,自己就要身體力行。

從哪時開始留意大中華以外其他角落?就是某天在面書看到友人貼上伊朗旅途的照片,接着動身去走走看,拿着攝影機去細問駐當地的記者與外國旅客,東奔西跑,想拍部紀錄片探討伊朗問題,結果嘛,那年CNEX紀錄片工作坊的導師、台灣著名紀錄片導演賀老師看畢片花後問道:「你想拍異國風情嗎?」感激她溫柔的提點,當時沒面紅,但自覺很受教,回去好好反省,要探討什麼議題也好,首要擴闊視野。

天天接觸青春派,他們那套「平衡工作與生活」態度,很適合中年的我。年輕人有錢沒錢也愛旅遊,沒說好不好,人人價值觀不同,你有你供樓,他有他做嘗試追夢的月光族。只不過,平凡中年人難得把辛苦錢花在旅程上,就得嚴選目的地。每年都有旅行大計的傳媒友人,愛到國際新聞熱點所在,很有意思。

旅遊過後,回到編輯枱撰寫外國新聞,要是報道曾踏足的國度,寫的稿會跟別人不一樣嗎?或許要看那趟是否光去購物、走馬看花。慶幸,久不久收看電視新聞,還欣賞到用心之作。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台灣學生眼中的特權

 本文12/4/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去台北一趟,三天兩夜的行程,重點到大學分享。負責安排講座的大學教授早就表明,學生可自由選擇是否出席,叮囑別期望有很多人來。4月份的台灣,公眾假期不包括復活節,但清明節、兒童節再加上周六日,基本上已可有四天假,再以自己的方法編排下,隨時可一氣呵成放假一周透透氣。香港部分同學對於如何自製長假也蠻有心得,長假之後要求全班齊齊整整回校上課,或許已是天方夜譚。

傳播學院公共傳播講座下午一時半開始,15分鐘前,開始有幾位學生進場。那文質彬彬的教授早就安慰說,曾經有同事辦講座,最後換來零出席率,也有學者同樣用心去張羅,最後誠意打動到兩位學生來捧場,可以幻想,特意抽空到高等院校上台分享的嘉賓,一見到如此實況,即使演技好,也有機會失儀;香港亦有傳媒曾報道,前高官到大學開講,不滿只有兩三位座上客,立時拂袖而去。

不是自己主場,真沒什麼壓力,還深信可以有零的突破,何來的自信?那要感謝陪我一起來的傳媒好友,在台北只留三天,她願意一到埗就走進大學校園,花半天來參加「記者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透過香港雨傘運動所做的思考」講座,一開首要重溫早前在香港藝術中心試映的紀錄片,兼充當義務攝影師,真感動!原以為,台灣的大學生該對香港雨傘運動、記者的角色沒興趣,結果呢,看畢紀錄片,與台灣TVBS新聞部大陸中心主任莊志偉輪着回答師生的提問,要不是場地要留給學生上課之用,答問環節不只一個多小時吧。



「在公民社會,溝通討論是不能省略的,是了解彼此、凝聚共識可能性的重要機制。」這是張教授介紹教學卓越計劃講座的部分宣傳內容,他找來TVBS的莊志偉,正是2003年我首次擔任駐北京記者的姊妹台搭檔。十年人事幾番新,13年後,台灣與香港的新聞界同業要面對的難題,不只是政治壓力,年輕受眾時刻質疑電視台記者的報道裝作中立,寧願在網媒找志同道同合的觀點。「要保持客觀,新聞工作者不可參與佔中或其他社會運動?為了做記者,不可參加政治組織?」外國部分傳媒早定下指引,香港個別新聞機構管理層也曾提出來內部討論,要找個管理層與記者、編輯都滿意的方案,或再討論十年也難得到共識。

人人心中有把尺,不管在哪個崗位、 有什麼身份,時刻自省至關重要。「為何主流媒體總有特權去某些場合採訪,網媒卻沒有?」別多心,那是台灣學生在講座上問的……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非常時期的電影橋段

本文29/3/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第一次走進電影院,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舅父帶我去欣賞荷里活大片《油脂》(Grease,1978)。當年才幾歲,印象模糊,陳年往事,只有媽媽最清楚。小時候的周末好去處,不是逛公園,而是跟着大人鑽進電影院尋夢。那時的小小電影發燒友,一天連續看兩三部電影也不會中途睡着,來到中年,不知體力是否支持得了。翻開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及訂票手冊,其中一天,將連續欣賞三部天主教文化獎入圍作品,中間再加一部年輕傳媒好友推介的電影,黃昏至晚上一口氣看四部片,前一天不能再只睡三四個小時,要不然就白白浪費了多國電影人的心血。

電影人要完成一部令人動容的作品, 除了有資金支持,有的還要膽識過人。例如俄羅斯導演明斯奇的作品《幸福北韓》,製作團隊如何拍攝到北韓真實的一面,試圖還原真相,探討這神秘國家怎打造宣傳,110分鐘的片子有多少震撼畫面,相信不只新聞工作者想看,不過,三場都滿座了!曾有友人到過北韓旅遊,明知所見所聞跟真實有莫大的差距,但曾經到此一遊,感覺還是挺良好的吧。

那年駐北京,在酒吧街認識了一位在大學英文系讀書的兼職女歌手,在她眼裏, 北韓與幸福感覺完全找不到交接點。「我的親人在北韓窮得根本沒東西吃,真的很慘很慘,後來找機會偷走,外人不能想像,那狀況有多惡劣。」當年三里屯酒廊歌手,沒有像陳可辛《如果.愛》電影下成為大明星,她用自己的方式跑到美國完成學業,在當地嫁了位華人博士,生了兩個可愛女兒,平平淡淡的小婦人生活,正是她所求。「我很喜歡美國文明一面,在這兒一切有規矩,較國內好多了,以前的生活看起來很精采,其實並不。」

她的經歷嘛,作電影題材拍出來的話,觀眾也許嫌起伏太多,橋段太誇張。別說大陸,單單在香港,近期某新聞主角面對傳媒鏡頭說了大堆對白,不管香港觀眾相信不相信,總之看到男主角盡量顯得開懷的一面,就更覺在看一部驚慄片,只盼他已盡力演好故事的角色後,一家人能齊齊整整自由生活就夠。



話說回來,今屆國際電影節中,丹麥片《英雄戰犯》探討阿富汗駐守指揮官為救同袍,被丹麥法庭控告殺害平民,主角可能入獄,妻子說「家還有三個活口」。正如電影簡介提到,法庭上,指揮官的決定,比戰場的命令更艱難。真實與謊言,你會怎抉擇?他選擇面對大眾撒謊,非常時期非常手段,讓他與家人多點空間吧。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借用你的耳朶

本文15/3/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從傳媒轉到大學教書的友人中,好幾位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有的專心做研究,有的以教學為主,個別更是教學、行政與心理輔導於一身。「情況非常嚴重,愈是和他們多接觸、多溝通,愈發現學生要面對的,不只是學業成績,還有家庭經濟壓力,加上有的對自己要求高,個別情緒很受困擾,有的更捱出重病來。」過去幾個月,好友不時轉發大學生輕生的新聞到我智能手機,提點要多留意身邊年輕人的情緒狀況。最近,不幸事件不斷湧現,她選擇停止再轉有關新聞來。明白,來到這階段,已經不單要提高警覺,更迫切要想想辦法,隨時向有需要的一群伸出援手。

 不是社工,又沒修讀過心理輔導課程, 碰上愁眉深鎖的年輕人,該有很多專業方法可以幫對方一把。近幾天傳媒訪問的專家各有心得,在此不必覆述,以免拿捏不準影響更大。分享親身經歷,少不了介紹人前正能量滿分的師妹,她比我少幾歲,在職場上發展得很不錯,多年來對母校很熱心。有一回,她走入我的辦公室,甫開口,淚水就湧出來。「師姐,我真的很用心去工作……」出來社會打滾多年,有什麼品種的惡人未見過,只是人總有脆弱時候,在外人面前撐得久,有一刻,情緒極度低落,最重要有人即時願意聆聽。

她帶淚說着說着,我遞上紙巾,沒有多加意見,明明有點替她不值,也沒怎樣插嘴,近二十分鐘過後,師妹心情似乎平伏了。「我把不快說出來就沒有事,真好多了……」外面的世界有時猶如戰場,回校充充電,與老師、學弟妹分享工作點滴,冷靜下來,豁然開朗。校舍不大,基本上兩位全職教師共用一個辦公室,大家擠在一起反而夠溫暖。在新聞與傳播學系系房同一層的幾個教師辦公室,經常有學生來訪,談習作、研究流行文化、分析工作前景,亦有為拍拖、為父母而煩惱。世代鴻溝,老師的一套也許很土,年輕人用心聽,不等於照着做,不打緊,他們要的未必是一個可行的方法,而是有人願意借出耳朵,送上真誠關心的感覺。

另一友人深宵轉發某報最新的內部指引,指近日的自殺模式已出現「模仿效應」, 要求港聞版及其他版面,包括娛樂版有藝人評論事件時,均要依原則處理。包括單純報道學生自殺的新聞,不放在頭版;不刊生前相片,編輯起標題不用過於煽情字眼;還有其中一個重點,記者採訪時,請特別顧及家人及學校的感受。

傳媒肩負的社會責任, 新聞工作者不會忘記, 非常時期,更要深思。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對傳媒管理層應說真話?

本文8/3/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美利堅合眾國,分別爭奪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除了希拉莉與特朗普,其他參選人姓甚名誰,要是作為下周課堂時事小測的題目,準會惹來學生誠意問候。曾有新聞部主管明言,只要一播國際新聞,部分觀眾的視線就會自自然然離開電視,簡單來說,國際新聞有「趕客」之嫌。而上回提到入行一年多的電視台全職主播,竟一度鼓起勇氣向上司要求調到外電編輯組而非港聞組,實在少見。「我久不久負責寫軟性專題,但覺得香港新聞比較悶,外國新聞比較多元化一些。只是上司建議我應專注先做好主播工作,若轉到編輯組,就沒有機會出鏡……」

24小時新聞頻道的全職主播崗位,求才若渴,愈來愈多由二十來歲的新人擔任,且與大學新聞相關學系一樣,總是女多男少。要他們中英文水平高,又要有豐富採訪經驗,且對世界時事瞭如指掌,月薪由1萬多起?太不現實了吧。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字字鏗鏘的新聞報道員,有的本來就是專責外電新聞的資深編輯,播報新聞只是額外出鏡工作,他們質素高、待遇也遠較現在的新人合理。當然,2016年,本地電視行業面對其他網媒等競爭,遇上有良心老闆準時出糧,不介意僱員繼續進修、半工讀的下屬可在指定日子放假上學,原來已經不易,還盼望有合理待遇,唉!



二三十歲的新聞人,一般月薪有2萬多已很不錯,有的長遠目標不是買磚頭,而是定下一個個旅行大計。說他們不知世界艱難,倒不如形容他們較上一代更有世界觀。認識個別有心的年輕傳媒人,對世界多國的了解,絕不下於中年管理層。打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多間資助大學都有海量的外國交流計劃,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即使暑假在心儀的傳媒實習有好表現,上司選中他們當兼職,不少也有禮婉拒,只因早已決定大學四年級到海外做交換生。至於未入行的新聞系學生,每年暑假就是他們一展身手的機會。為爭取到哪家媒體或公關廣告公司實習面試,每屆的大三學生都挺煩惱。雖未必乖乖每天收看電視新聞,但想到電視台新聞部實習的學生從未減少。有的勤奮學生,為面試多月前已做準備,每天清早起來收聽電台時事節目,外國新聞留意不多,大都專注本地新聞。

「旺角事件,你贊成用磚頭表達意見嗎?我們電視台報道得如何?」

管理層心中,當然已有答案,但年輕人諗個標準答案,批判性不足又略嫌虛偽造作,也不一定討好,對不??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誰仍在意新聞編排?

本文1/3/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周日可有到新界東感受選舉氣氛?一早起來,在床頭拿起手機,即時了解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各陣營的行蹤,個別意見領袖的取態隨時有變,早早在他們的賬戶按了「跟進」或「喜歡」,至少掌握基本狀況。候選人何時到某街站,有什麼巨頭撐場,以往要不停發短訊給他們的助手,現在直接上政黨、相關組織或候選人的面書就大抵了解。想知朋友的政治取向,在社交網站大概也拿捏到一點線索。投票意向對部分人來說,不是什麼秘密,有傳媒總編輯貼文「我一票給了XXX,其他人this way out」,然後拍攝了現場出口,圖文並茂,簡單易明。

個別媒體管理層不管對社交媒體的朋友圈如何不屑一顧,也不得不同意,要跟貼原始新聞資訊,總不可忽視面書、 Instagram的實用性。投票日當晚9時許,湯家驊在面書發表「忠義兩難全」投票取向的帖文,當時與紀錄片團隊骨幹成員在某媒體捕捉整個編採運作情況,採訪部分工合作,一個立即打稿,一個致電給當事人。一切以採訪安排為先,若不時刻留意政界人物在社交網站的最新狀況,焦點新聞隨時擦身而過。


 
 
到周一凌晨4時許,在社交網站仍然有大批在線的朋友,包括已下班的電視台編輯主播。有票已投的新界東選民兼新聞編輯,不只自己盡公民責任,還一早提醒全家總動員務必投下神聖一票。對着24小時新聞台的最新點票結果,不只已下班的她表明要等待最終結果才肯入睡,在某傳媒機構,幾位原本已下班的年輕記者,怎也不願離開崗位,說要留在公司「觀戰」,果真「I love my job!」別說笑,能找到自己喜愛的工作,全情投入,絕對幸福。

說到傳媒的工作崗位,光是電視台新聞部,新聞與傳播學系的學生,不少都喜愛跑前線,又或希望坐上主播枱。至於外電編輯呢,相對來說不算是受熱捧的工種。天天對着美聯社、法新社、湯森路透還有BBC、CNN等新聞網站策展資訊,再配以流麗的文筆把大堆外電稿翻譯成中文,若果不愛鑽研外國時事,光是英譯中的工作,的確不算什麼精采工作。

最近一次紀錄片試映交流會,認識了一位年輕男主播,與他閒談,入行才一年多的小夥子就透露,早已向主管表明想轉到外電編輯的崗位。細問之下,這位中五之後到了英國修讀國際新聞學,又曾到美國當交換生的年輕主播明言,在幕前播報新聞剛滿一年,已定下目標,希望當編輯,編排屬於自己的新聞節目。 (待續)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領袖生的爸爸(二)

本文23/2/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港大讀書的乖乖女當上學生會會長,孫爸爸的朋友在社交網站留言曰:「不知應否恭喜你……」與新會長曉嵐不相熟,某年,她邀請我擔任香港模擬立法會的活動評判,在電話另一端,對父親的朋友斯文有禮,詳細介紹活動內容,表達力強。活動當日,她忙得要命,卻從不收起燦爛的笑容,做事有條不紊。得知她當選會長,在電話寒暄幾句,舊日的小妹妹態度沒多大變化,如她爸爸一樣,有禮、謙虛、沉着。骨子裏,她會是「和理非非」或是勇武派?

孫爸爸與女兒無所不談,初時知道她要選會長,沒多意見,畢竟大學生對校政有看法理所當然,成敗得失,要自己衡量。只是經過陳文敏、李國章事件,再加上旺角一役後,女兒休學一年全力接任這不易當的領袖位置,為人父親總有擔心。「她說如果要伸張正義,犯法也在所不惜。我則認為現政權雖然不好,亦未壞到需要違反法律與他抗衡。不過,雨傘運動時,警方的行動實在過激,之後當局快速控告涉事的年輕人,但處理警方涉嫌濫權事件就慢慢來。政府鎮壓市民絕不手軟,對自己人就採取另一套,年輕人看在眼裏自然有不滿情緒。」



擔任攝影記者及在大學當兼任講師多年,孫樹坤對現政府表現搖搖頭,同時憂慮年輕人對傳統媒體失信心,形勢難以估計。「年輕人對政府不滿,對媒體又不信任,他們小圍互傳訊息,容易有落差。我們媒體自身,總覺得黑白要小心查證,年輕人就很快有非黑即白的結論,寬容度低,這正是危險訊號。」近年,港大學生會會長一言一行備受關注,曉嵐在電台直播節目中表明「港獨是可行出路,所以支持」,旋即成為新聞焦點。沒再細問孫爸爸對此有何見解,相信自女兒上任會長,這段日子,他較平時會更留意新聞,難得和他在電話談了不短時間,此刻,該給這舊同學一點空間。女兒在風眼位置,做父母的,更要冷靜、不能太熱心,在幕後適當時間給點意見,不易為,但相信以孫爸爸的智慧,可以應付得來。

作為領袖生,時刻都要就大小事即時作出評估,領導方向。孫爸爸直指任何人也未必百分百確定自己的想法全對,更沒有人全知全能,有時也得相信自己的判斷。而為免情況再急劇惡化,這家長認為政界中人不該再未審先判。「希望建制派不要出來刺激年輕人,有的早前要求法官嚴懲涉事人士,真令人失望,如此水平沒有資格領導香港。」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領袖生的爸爸(一)

本文18/2/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領袖生的爸爸(一)

首次與她碰面,小人兒才幾歲大,此際,當上了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她爸爸孫樹坤形容,成為了領袖,該有見地、不是反過來被追隨者牽着走。「在這個時勢,坐上這位置,作為爸爸,不會開心,只有憂心。不過對她有信心,冷靜下來會懂得分是非黑白,只是在群眾運動中,有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提醒她,你們當中有的想法較偏,訊息未必可靠,或有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年在碩士班認識文質彬彬的孫同學, 我剛新聞系畢業、是初級記者,他已是專業的攝影記者,1993及94年曾擔任攝影記者協會主席,之後致力攝影推廣及教育工作,包括在多間大學當兼職講師。眼見曉嵐開始成為追訪對象,在新聞界打拚多年的爸爸,沒多教她如何應對傳媒,重點在把握每次通電話機會與她分析形勢。「她住在學校宿舍,平時周末都會回家,大年初一回來吃飯,見她很忙碌,到凌晨我們睡了,她已跑到旺角,至今還未有空回來。和她保持電話聯絡,不會一開口就說他們錯,但提醒她,是否要用這些手段才能達到目的?用暴力、令人震驚的手段,為追求什麼?我會請她想清楚,亦會將有些人覺得他們不對的觀點告訴她。」

中年人的看法,要是和理非非,早有心理準備年輕人難以投入表示理解,孫同學的女兒已是很乖巧有禮的一群,縱使想法和爸爸有差距,仍願意理性交流。「有人認為擲磚頭不算什麼事,指比較外國的示威已是小事的說法,我不能接受。這舉動殺傷力大,會死人的,不應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我女兒就會說『你不在現場,很多事你不會知』。」

上回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首次主持會議,港大學生等人在現場的舉動,作為前新聞工作者的爸爸,亦不表贊同。和女兒感情要好,事後不忘提醒對方,急於求成,未必有好結果。「李國章才第一次來開會,未做錯任何事就圍他,急於針對一個人,從市民的角度的確失分。要是我作為記者,若有人阻止我離開現場、影響我人身自由,我也可以報警。我着她應看清事件,有理有節,市民未必支持、也會明白、理解。」參與其中的女兒同意這些道理麼?舊同學不慍不火回我:「她仍是那句:『我在現場,你不在。當時警察入去港大,好像趕散我們,令大家的情緒受影響』。」

政府表現不濟、年輕人對傳統媒體失信心,在這位港大領袖生家長眼中,都是危險訊號,從政者,不能置諸不理。(待續)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一個網上團圓故事

本文16/2/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白楊街、大南街、太子港鐵站,一直走,不遠處,就是安老院。農曆新年前,終於遇上他。二十多歲,精神奕奕,坐在大廳中央,與幾位長者言談甚歡。「今天沒有買報紙,我們就傾談一下好嗎?」每周,他都來安老院讀報,聽眾不多,就這麼幾位,聽長輩說,這人是義工來的,沒過來宣傳什麼,不是別有用心的人。

在香港打滾幾十年的老人家,晚年在安老院生活的,不一定是家貧、無兒女關心的弱勢社群。試過幾回,遇上外籍家庭傭工上來照顧院友,沒拿綜援的個案,住在安老院,每月使費近萬、甚至更多,選擇或被安排入住那邊,各有原因,只是,他們一般都對熱心來噓寒問暖的陌生人甚是冷漠。別怪他們,報紙偶有報道年輕人騙去長者畢生積蓄,個案不多,已教長者提心吊膽。

別說長者,街頭、電話、網上隨時都有騙徒身影,不管是否高學歷或什麼專才,一樣有人上當,不同年齡的人對陌生人愈來愈防避,不是沒理由。友人問道,前陣子那宗網上尋親事件,何時和讀者分享?好,只是過程太不可思議,寫出來,不知多少人相信。新年,該是高高興興的,就分享一個一家團圓的故事。

互聯網成就了很多美事、奇事。
早前,她在網上尋找多年不見的親人,最關鍵的時間找不到,當放下了,某天,卻收到對方的電郵。本以為他不在人世,對方手機留言已滿,發電郵又不回,這趟突然有好消息,心神未定,差點哭出來,火速回電郵,巴不得馬上聽聽他的聲音、看看他樣子。要找一個人,網上發帖,一定較在報紙登尋人啟事快,只是她一句隨緣,只在網上寫過一篇文,結果,近十年沒聯絡上。

十年後,至親偶然在網上打上她的名字,才發現對方那尋親文章,字裏行間的思念,終於把冰封的關係給融化。以往寫英文電郵,這回,他學中文寫了封電郵,滿載兩人之間才知道的細節,不可能是別人冒充的吧。只是,他明明有對方的電話,為何多年不致電來?在長輩眼中,同樣有千百個問題,只是獨個兒鑽牛角尖,就浪費了十年重聚的時光。「我在網上看報紙,有親生女收到生母去世的消息,只關心何時可以取得遺產,為何香港人變得那麼涼薄、一點親情也不顧?」

在外國的香港人,天天上網看報紙,也許以為香港已大亂。有時候,網上看到的只能作個參考,要真正了解那個城市、那些人,得親自回來感受,只是聽說,誤會了,想多了,也許,很多機會就錯過了……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快42歲仍未學懂

本文2/2/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在太子花墟,花店外擺滿大桔、蘭花,阿姨捧着年花,極其興奮:「多年來都不愛在年宵市場與別人擠擁,你看,在花店一樣買到心頭好,很滿足呀!」只是路過,聽到別人辦年貨如此高興,就想起至親。不管生活多艱難,為迎接農曆新年,她每年都會四出搜購幾束年花、買些糕點,再鑽到官涌或女人街為小孩添新衣。官涌的牌檔,一套冬天的童裝要過百元的,省吃省喝,她都會買下來。小孩新年要穿新衣,幾十年來,始終堅持。女兒不好打扮,她就把心思放在孫兒身上,猴年一周前,就送上色彩奪目的童裝來。

家家戶戶或許都忙着準備過年,自己也忙,前陣子兩日兩夜未睡埋首寫計劃書,終於支持不住病了幾天,幾位友人見狀,紛紛發最後通牒。「工作到不懂停下來,多次勸喻無效,要我和你絕交嗎?」說實話,以前跑新聞的日子才累,現在就算忙,也可以把東西帶回家處理,情況已好得多。另一友人沒好氣:「想想為何要轉工?你離開舊公司多久?年紀大了,真的要考慮體力是否可以支持。」最近一次在行家的惜別儀式上,新聞系師兄走上前拍拍我,只說了這麼一句:「別太忙影響身體。」

新一年,將四十有二,同班同學最恨我把年齡掛在嘴邊,我卻樂此不疲。幾年前生小孩,原來差一步就返天家;去年小兒突然大病,現在健健康康逗人歡喜,一切都不容易。朋友問想兒子進哪間小學,真心說,由他快快樂樂學習就好。他的媽媽懶散,每周聽他上堂依着拍子機學打鼓,老師笑說兒子快要追上我的進度,太好!管他考小學是否管用,他用心學,不就夠了麼?

某一晚,相約鼓手的姐姐與友人去消夜,年輕一輩,喜歡上網找心水食店,發張地圖來智能手機,咦,他們就選了在官涌, 好,很懷舊。從前的官涌,附近夜店多,來消夜的不少都是江湖人物;此際,陪我深宵打冷的,是愛到世界冷門地方遊歷的讀書人。雖則年紀有段距離,每次聚會,在他倆身上,都有所得。南奧塞梯值得去走走看嗎?為了去俄羅斯旅遊,去學點俄文?有機會坐下來跟這一代人交往,有幸感受到,為工作,他們一樣投入認真。會為寫不好一則國際新聞自責,為不多人留意的直播時段處理不夠好而懊惱;但,他們分清楚生活與生存,力求工作與生活要平衡,這個,我未學懂。

 新一年了,想與所愛繼續好好地過,得努力學習,放慢一點腳步,就一點點吧。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過度美化這地方?

本文19/1/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四日三夜的行程,最難忘一站,是開票當天,黃昏從蔡英文競選總部趕到國民黨陣營,一下車,氣氛有點怪。當地一兩家媒體採訪隊本來準備搶先報道立委候選人宣布成功連任,在競選總部等了又等,主角未到,十來個支持者對着電視直播,根本沒瞄。電視新聞主播不停報道蔡英文領先多少票,在場的藍營粉絲,板着臉、一言不發。突然,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走過來,坐在來觀戰的香港朋友旁邊。「小妹,不要失落,我們四年後繼續努力,如果發現蔡英文有任何問題,我們出來大力反擊!」友人只點點頭,不敢加半句,幹麼那麼憂慮?

友人最怕,就是手上的透明包包忽然破損,把我剛在綠營那邊買了的大堆小英商品掉出來,若被在場人士以為是綠營支持者過來鬧事,那不曉得會是什麼狀況。她嘛,靜靜地把小英紀念品放在膠椅下,用雙腳擋着,動作不大,應該無事吧。整個晚上,在場的記者,沒人高聲談笑,看來起心情蠻沉重。都說新聞工作者應抽身、中立去看新聞事件,不必也不該與藍營支持者一同悲傷,只是,當身在那競選總部,剎那會以為去了「大酒店」,全場靜默,只聽到新聞直播中,不管轉到哪個台,主播也持續播報民進黨又得了多少個立委席位。置身藍營陣地,有記者私下說,自己是綠營支持者,一邊等採訪,邊聽小英的勝利宣言,也不敢太興奮。


到晚上近九時,來挺藍營的本地民眾, 多了二十多人,都是中年與長者,在他們面上,只看到愁容。咦,全場只有她,少不更事,笑得天真爛漫。她,該3歲左右。小可愛手上揮動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身旁的阿姨嚷着說:「說吧,說吧,當選,當選!」小妹妹沒有乖乖配合,目光放在我身上,打量了幾分鐘,就鑽到別處玩。到她長大以後,到了什麼地方都能繼續隨心所欲,就好!

回香港前,難得與當地的新聞系學者坐下來聊,趁他未到咖啡廳,用手機拍了窗外風景,臨上飛機前貼了上社交網站,還加上旅居台灣的香港朋友這句話:「在台灣,有很多可能性……」尊敬的學者看了,不慍不火地回我:「哪裏都有很多可能,不是只有台灣囉,是的話,只是過度美化這地方。」收到這訊息,沒面紅,不得不承認,香港最近的氣氛實在太差,令人透不過氣。去台灣一趟,吸一口空氣,在咖啡廳坐幾個小時沒人趕,已經很自在。

要是長期留在台灣打拚,連閩南話也聽不懂,起碼,該沒資格去跑新聞!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但願劇情純屬虛構

本文12/1/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晚上10時多的場次,坐第三行,很側的位置,不能再挑剔,連續多天幾間電影院第一行都坐滿,這回由外國返港度假的親人買票,感謝也來不及。全城熱話,要是工種經常接觸年輕一輩的,諸如教師、社工,或青年事務委員會內的精英等等,不管有何政治取態,都該抽空去看看這電影。《十年》由五個故事組成,其中一個的劇情談及書店禁書,唉,真合時宜。

全院幾乎滿座,觀眾以年輕人佔大多數,平日港人多愛七嘴八舌,散場時,卻鴉雀無聲。不一會兒,聽到後面有人談論劇情。「這部電影預計到很多未來的情況,真不容易。」他的友人答:「不是預言,有些事現在已發生。」電影中描述的情節以誇張的手法呈現,突顯部分香港人對現狀的不滿及恐懼,作為當權者,若要了解民情,該花一個多小時入場觀看。這班電影創作人,為何會對十年後的香港這麼悲觀?更費解的是,這部「驚悚片」怎會吸引這麼多人掏腰包入場?



有觀眾在這電影的面書專頁留言指,片中大部分故事大家都似活在其中,並補充「此電影不適宜一般『港豬』觀看,或需『廢青』指引」。何謂「廢青」,沒有鑽研什麼學術定義,認識的年輕朋友中,有名牌大學畢業、從來積極工作、有承擔肯結婚,月入幾萬塊仍儲不到首期買樓,在已上岸的中產眼中,該把這類沒能力置業的也視為廢青?當政府中人正思量如何抓着年輕人的脈搏,怎能向他們埋手、做好青年工作?那先要有容人之量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感,他們要唱衰香港、抹黑政府也總有個理由,誰可以抹走社會的負面情緒?

李波事件,不是靠傳媒獨家報道獲得李某視頻就能安心,究竟是否涉及內地執法人員越境執法?書店五人真同時有興致冒險尋歡才失去人身自由?回歸十九年,不想失去這一代人,確切落實「一國兩制」,讓城內的人仍然有安全感,不是過分的要求吧。

深宵,友人在智能手機傳來口訊,慨嘆香港社會氣氛愈來愈差,這位一向尊重警隊的知名人物,留言時大吐苦水,指親身感受部分香港警務人員執勤時無理發惡,不明為何已過了雨傘運動的緊張形勢,警民關係仍未修好。順帶一提,若另一半或友好是警務人員,建議等對方心情極佳才一起看《十年》,否則,看完第一個故事,他 /她就會拂袖離場。但願,片中警方的惡行純屬虛構、妖言惑眾,在現實世界永不發生。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勿忘愛你的人

本文5/1/2016刊於《信報》C7 女播天下

「聖十字架堂,2013年來過,當時是新聞系前系主任去世,現在,是Kel。」早上9時, 教堂已坐滿人,資深傳媒人盧瑞盛對着咪高峰,沒說大道理,重點重溫和鄧景輝合作的點滴。兩年前,和師兄同坐這教堂內懷念恩師,這次在同一地方聚首,沒多說話,無奈眼神已夠表達感受。

景輝匆匆走完人生旅途,火化儀式後, 他的兒子在媽媽陪伴下,走過來對陳志明副主教說聲謝謝,那刻在旁,無法再抑遏情緒,淚水該不只弄濕副主教的外套,還未向他致歉。身邊友人私下問到,副主教願意為自殺的教徒主持彌撒,真不容易。也許外人不知道,景輝多年來以教徒身份做了大大小小的義務工作,只是從沒有在社交網站貼相寫文公告天下,他、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高調。然而,自己了結生命本是不合教義,作為教區高層,為景輝行這一步,要否反覆思量?

跑新聞時認識陳志明神父,到教書的日子,遇上難題,也經常深宵打擾請教。陳副主教這次也沒有遊花園:「收到景輝哥哥的邀請,覺得有需要就幫忙。參考1992年的天主教教理,自殺是不對、也是很嚴重的,但你不知道當事人是否太過憂慮,或者有痛苦、種種恐懼,這些也減輕自殺者的責任,我們不應對自我了結生命者的永遠獲救而失望。」他說,以往在天主教的角度,自殺者是無法得救的,那是二十多年的事,但今天教會的看法已不同。

不只在景輝的安所彌撒、在堅道主教座堂舉行的聖誕彌撒,陳志明副主教同樣有為景輝祈禱,只是安慰在世的親友?還是自殺也能上天堂?「是否得救是天主的事,我們不要判斷,天主教教理也指明要為這些人祈禱,所以我也沒有憂慮,有兩位教友也就這事問我,我也向他們解釋天主教最新訓導,這完全沒有違反天主教的做法,特別現在是慈悲禧年,就更要多些慈悲。」



那天出席安所彌撒的,過半數也不是教徒,面對眾多傳媒人,陳志明也自覺受感染:「除了欣賞景輝,也在想,新聞工作者要有道德勇氣,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可能個人有犧牲,但能維護真理,對下一代有益,為何我們不願意呢?當時希望對參與者也有提醒。」

不是鼓勵別人做儍事,只是同意陳志明副主教所言,上天衡量一個人,並非只看一兩件事,應看整個人生。人無完美,凡人中,誰有資格評定別人對與錯?!最近,身邊有年長及中年的友人患了重病,他們同樣積極面對。生命無常,珍惜所有,勿忘愛你的人。